關愛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進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項長期任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愛留守兒童教育案例,一起來看看吧!
關愛留守兒童教育案例一
本人是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從教多年,發(fā)現(xiàn)目前我們學校的留守兒童是越來越多了,這同樣也是其他中小學校都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卻又是我們教師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我現(xiàn)任班級有一名學生叫李俊林,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由爺爺奶奶照看。李俊林同學生性貪玩,經(jīng)常不做作業(yè),有時候完成一半,每次考試都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題目。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總是比別人慢半拍。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xiàn)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所以在班上同學們中的印象很差。
個案分析:對于本班李俊林同學的情況我認為這屬于留守兒童中的例案。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 學習狀況一般。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yǎng)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chǎn)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3、道德行為差。由于缺乏有效監(jiān)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xiàn)象的影響,容易養(yǎng)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jīng)常說謊,愛說臟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1、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聯(lián)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fā)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yè)、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yè)的監(jiān)護。2、加強管理,施以愛心我們把 “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jīng)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校都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點是監(jiān)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根據(jù)孩子的校內外表現(xiàn),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lián)系,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
教育反思:我根據(jù)以上一些方法與李俊林同學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對其進行多次家訪,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他的一些不良習慣有所改變,成績也越來越好,并且能主動跟老師交流,尋求幫助。班上的同學也對他另眼相看了。他對自己也有信心了。我真心的希望他會越來越好。
當然,農(nóng)村“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站在對后代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與家庭、社會各界密切合作,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祖國培養(yǎng)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關愛留守兒童教育案例二
我鎮(zhèn)地處偏遠山區(qū)、庫區(qū),人均土地不到半畝,為了生存家長不得已進入城市謀生。由此,一個特殊的群體產(chǎn)生,這個群體就是留守兒童,他們也是最弱勢的群體、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群體。大量“留守兒童”的產(chǎn)生不僅給農(nóng)村教育、社會管理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許多“留守兒童”出現(xiàn)逃學、厭學、學習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情感淡漠、脆弱、無助感、被遣棄感、無價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內向、攻擊性行為、退縮性行為、小偷小摸、自殺行為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溺水、觸電、燙傷、燒傷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為留守兒童缺失親情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愛,他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竭盡全力幫助這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愉快的學習。現(xiàn)將本班的一個留守兒童進行分析。
一、個案現(xiàn)狀
學生趙某,男,8歲,父母為了生計在他3歲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平時都有年邁的奶奶照看,溺愛,學習無人監(jiān)督,日常生活無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沒有父母的管教,缺少親情的關懷,他的身上存在以下問題:
1、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從不寫作業(yè)。
2、個人衛(wèi)生較差,同學們都不愿意接近他,亂丟垃圾。
3、貪玩,有時逃課,甚至還帶著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課。
4、調皮、好動,無法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時不服從老師管教。
二、問題分析
由于從幼兒期便開始了與父母的長期分離,所以不僅與父母感情淡漠,在與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狹隘、孤僻等負面傾向。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有66%的留守兒童不愿意與代管家長、教師和同學說心里話,還有30%留守兒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紀40年代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東西是嬰幼兒應當有一個與母親(或一個穩(wěn)定的代理母親)間溫暖、親密的連續(xù)不斷的關系。這一關系將直接導致一個人信賴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后代。他們認為人在生命頭兩年都會體驗到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矛盾必須在那兩年解決好,否則兒童將會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嚴重的甚至無法與成人相處。他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環(huán)境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可以通過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持續(xù)長久的剝奪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因此,只要成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心理環(huán)境)及時地加以改善,讓他們多體驗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關愛,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一定會逐漸好轉。
三、改進措施:
一、留守兒童的撫養(yǎng)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yǎng)人應盡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yǎng),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
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fā)展變化,以及時了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fā)現(xiàn)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yǎng)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兒童的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系,認清童年經(jīng)歷對人一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系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似的惡性循環(huán)。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lián)系,盡量多創(chuàng)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yǎng)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并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趙某后來就在父母的改變下對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于衷,可后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加強與老師、撫養(yǎng)人的聯(lián)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fā)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xié)調撫養(yǎng)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在趙某的教育上,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間曾一度發(fā)生意見分岐,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還造成了家庭關系的緊張,這時只有他們的父母出來進行一定的協(xié)調、干預,才能保證家教力量的一貫性和一致性,防止過多的內耗。
四、留守兒童的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全國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兒童,這是我們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視的一大群體,他們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共同來解決,不能光靠他們父母來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學校”,一些條件較好的公立學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這樣也能減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但愿有更多有識之土能投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深入落實到每一位留守兒童身上。
讓所有的關注、愛心為他們這個特殊的群體托起一片藍天,并讓這片藍天永遠湛藍。讓我們的愛伴隨他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關愛留守兒童教育案例三
一、個案檔案:
劉海燕,女,2000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qū)小枧鎮(zhèn)河溝村,父親:劉雙林,母親: ,是游仙區(qū)小枧置信小學六年級四班的學生,由祖父母監(jiān)護。
二、問題概述:
劉海燕同學上課不夠專心,學習和思想狀況一般,成天少言寡語,目光憂郁,心事重重,但卻尊師敬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yè),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鉆研精神。性格倔強、固執(zhí)。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后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在她讀三年級的時候父母想要個兒子,生了二胎,結果還是個女兒,這樣父母回家的時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帶兩個孩子,負擔更重了。
三資料收集:
通過入戶走訪,劉海燕的祖父母告訴我們,劉海燕父母在她六歲就外出打工,劉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帶大,父母只有在過年時才回家,祖父母年歲以高,沒有文化,只管好三頓
飯,
使她養(yǎng)成了固執(zhí)、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后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xiàn)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于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xiàn)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1、親情的缺失:
劉海燕的父母在外務工多年,很少與子女相處,尤其是近兩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母的不聞不問,祖父母的隔代觀念,幾乎讓年幼的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獨之外,更多的是淚水。
2、極度的自卑:
同學譏諷的笑聲和藐視的眼神,鄰居風言風語的談論,讓亮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當同學們在操場上歡歌笑語的時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發(fā)紅的海燕。
3、環(huán)境的影響:
劉海燕生活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極不發(fā)達,這些農(nóng)民都只解決溫飽,在這個大雜院生活的鄰居素質都不高,根本不重視讀書,尤其是女孩。
五、個案指導的設想及實施:
1、留守兒童的撫養(yǎng)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yǎng)人應盡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yǎng),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fā)展變化,以及時了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fā)現(xiàn)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yǎng)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師與其他親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了,改變了過去膽小、憂郁的“受氣小媳婦”形象,重現(xiàn)了一名兒童所應有的天真與活潑。
2、留守兒童的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系,認清童年經(jīng)歷對人一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系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 似的惡性循環(huán)。
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lián)系,盡量多創(chuàng)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yǎng)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并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于衷,可后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舍不得,因年齡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濤竟為此在父母走前兩天沒吃什么飯,令父母又一次喜憂參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加強與老師、撫養(yǎng)人的聯(lián)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fā)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xié)調撫養(yǎng)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4、教師要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作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責任的重大,我能夠經(jīng)常家訪,與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們的認識。在學校里,我經(jīng)常找她談心,經(jīng)常鼓勵她,我還交代班委干部關心她,和她一起學習,一起活動,增強他的自信心。
六、個案教育指導結果:
通過兩年的幫助教育,海燕現(xiàn)在和以前判若兩人,以前自私變成了積極、熱心幫助他人;以前的懶惰變成勤快、學習積極努力;以前的孤僻變成熱情陽光;以前的逆反變成了乖巧、聽話、懂事,學習由以前的后進生變成了現(xiàn)在的全班前幾名,多次評為“優(yōu)秀少先隊員”、“好兒童”等,經(jīng)常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
猜你喜歡:
5.關愛學生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