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五篇
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yǎng)身而反損其衣食也。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淼氖浅踔?a href='http://www.rzpgrj.com/xuexiff/chuyilishi/' target='_blank'>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供大家閱讀。
初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一
授課教師 何自沛
章節(jié)內(nèi)容 課題名稱:《北宋的政治》 共 1 課時
時間 2020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nèi)容要點: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輕武的特點。
認知提示:理解重文輕武與中央集權強化的關系。
北宋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時期。經(jīng)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jù)和地方豪強割據(jù)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等社會弊端。
教材內(nèi)容
分析 《北宋的政治》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第1課,主要學習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兩方面內(nèi)容。
本課兩方面內(nèi)容關系如下:宋代加強中央集權是本課的核心,重文輕武既是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結果。北宋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自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為加強皇權,歷朝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都在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做文章:一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二是軍事權力的掌控;三是對地方官員的控制。
基于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系””的分析,本課兩個知識點都是重點內(nèi)容。
學情分析 本課是政治史,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調動學生興趣,化難為易才能適應學生認知特點。但是學生已經(jīng)儲備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學名人,有宋朝腐敗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并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歸納并說出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3、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由學生自己整理科舉制度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了解歷史的縱向發(fā)展,加深對科舉制度的認識。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
2、評價方法:以學生互評為主。
3、評價過程:
第一步:學生閱讀第1、2、6課,梳理相關知識,設計出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
第二步:教師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呈現(xiàn)方式,請學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后,學生互評。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內(nèi)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4、評價總結:教師可以請學生舉一反三,進行類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等。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設置情景問題: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當一個文官還是武將呢?
通過設置問題引起同學的辯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標1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趙匡胤畫像圖和趙匡胤人物介紹。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時間:960年
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都成:開封
國號:宋(史稱“北宋”)
2.加強中央集權
A.收取兵權
展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圖片及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宋太祖收兵權的第一項措施: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
展示第二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第二項措施。
學生答:控制調兵權;
展示第三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第三項措施。
學生答: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B. 加強皇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C.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縣長官(即知州),三年一換、頻繁調動;
b、設通判,分知州的權力;
c、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中央中控稅收;
d、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總結:
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重點,通過分析材料,提高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能表達的能力。
目標2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重文輕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重文輕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
2、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分小組匯總答案,五分鐘后展示各組答案。
學生答:①重文臣,輕武將
?、谥匚慕蹋母锇l(fā)展科舉制
教師評價: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內(nèi)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3、重文輕武的影響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31頁右上角“相關史事”中的材料,通過材料分析重文輕武的影響。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歸納:積極: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
消極:造成了機構重疊、官吏過多、軍隊指揮不靈等諸多弊端。 難度較小的知識可以適當?shù)姆攀?,讓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目標3
三、小小辯論會——重文輕武之利弊
學生自由選擇正方反方,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辯論。 1、通過辯論,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自己掌握的知識,并且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事物。
小結 曾經(jīng)的北宋既輝煌過,卻又無奈著。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了解。 承上啟下。
作業(yè) 做本課練習冊;
預習下一課內(nèi)容。
做好復習和預習工作。
初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二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tǒng)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長遠地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tǒng)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的后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影響。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史小故事: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tǒng)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后周最精銳的一支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節(jié),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zhàn)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lián)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王溥做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jīng)過五十多年混戰(zhàn)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這段歷史向來為后人津津樂道,還演變?yōu)橐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后,趙匡胤是怎樣統(tǒng)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
(960年,后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宋太祖)發(fā)動兵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
目標導學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教師簡略地介紹,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蕩不止,王朝個個短命。
2.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說說宋太祖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
3.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收回禁軍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tǒng)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nèi)虛外”“內(nèi)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tǒng)”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4.根據(jù)材料說說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局面;實行“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致使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擔任知州等。(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5.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jié)度使的權力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五代十國
北宋
軍權
有大軍指揮調度權
有握兵之重,無發(fā)兵之權
財權
擁有轄區(qū)的財政權力
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
民權
擁有轄區(qū)的民政處理權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調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
人事調度權全部歸屬中央
目標導學三:重文輕武的時代
1.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nèi)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jīng)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蓪嶋H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其統(tǒng)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tài)。
2.根據(jù)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答案提示:(1)經(jīng)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遇有戰(zhàn)事,也由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shù)少。
3.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4.宋代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說說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科舉制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輕武政策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1)積極影響: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
(2)消極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6.史料解讀。
材料:關于宋朝GDP的統(tǒng)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jù)他的統(tǒng)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的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國的經(jīng)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nèi)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币簿褪钦f,宋代的經(jīng)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yōu)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也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
7.讀材料,說說宋朝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有利有弊,這啟發(fā)我們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jīng)濟發(fā)展較好,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
(2)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zhàn)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xiàn)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林立、局部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jīng)濟革命的時代。宋朝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經(jīng)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chuàng)了繁盛的經(jīng)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tài),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xiàn)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重點是識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因為本課采用了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誤區(qū),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初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三
❶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哈趙匡胤建立北宋、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等基本史實;了解趙匡胤實施集權措施的背景條件,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歷史結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為什么要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我們做任何事情,要辯證地、長遠的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tǒng)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后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結果和影響。
❷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tǒng)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后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節(jié),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zhàn)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lián)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這段歷史,為多為后人津津樂道,還成為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后,趙匡胤是怎樣統(tǒng)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 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體展示宋太祖的畫像)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960年1. (多媒體展示以下三則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收回禁軍統(tǒng)帥權,分割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tǒng)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nèi)虛外 ”“內(nèi)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tǒng)”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1.(多媒體出示問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根據(jù)材料說說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實行“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造成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 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擔任知州等。
(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2.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jié)度使的權力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可以做一個對比的表格)
3.這個改革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目標導學三 重文輕武的時代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nèi)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jīng)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tài)。
(多媒體出示問題: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根據(jù)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答案提示:(1)經(jīng)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遇有戰(zhàn)事,也有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shù)少。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重文輕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二是英國的經(jīng)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nèi)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币簿褪钦f,宋代的經(jīng)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yōu)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
(多媒體出示問題:宋朝重文輕武造成的后果和影響)讀材料,說說宋朝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上積貧積弱的朝代,結合材料,說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啟發(fā):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jīng)濟發(fā)展較好,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2)原因: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3)教師講述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zhàn)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xiàn)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林立、帝國主義國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jīng)濟革命。 宋朝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經(jīng)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chuàng)了繁盛的經(jīng)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tài),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❸板書設計➷
❹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xiàn)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重點是記誦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發(fā)。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發(fā)。因為本課采用了在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誤區(qū),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初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四
【學習目標】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
2.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tǒng)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學習重點】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后果
【學習難點】宋太祖集權措施的結果和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年,后周大將 在 發(fā)動兵變,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 為
東京,作為都城,史稱________。趙匡胤就是 。
2.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按照 的統(tǒng)一方針,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
3.(1)解除禁軍將領的 ,牢牢控制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
而無 之權。(2)在中央,采取 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 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 的制度,還在各州府設置 ,以分知州權力。(3)取消節(jié)度使 的權力,在地方設置 ,把地方財賦收歸 。
4.宋朝把 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強。
5.為防止唐末以來 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軍政大權。6.后繼的 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漸形成。
7. 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改革和發(fā)展了 ,增加 ,提高進士地位。
8.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 的風氣,有利于 和社會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學者趙翼曾寫詩評議說:“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彼u價的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請你說說北宋建立后是如何鞏固統(tǒng)治的。
三、練習鞏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楊堅 B.朱溫 C.趙匡胤 D.趙構
2.北宋的都城是( )
A.長安 B.開封 C.洛陽 D.靈武
3.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
A.廢除知州設置,直屬中央 B.實行三年一換的制度
C.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D.頻繁調動州縣長官
4.北宋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轉運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開始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欽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于(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二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這體現(xiàn)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養(yǎng)生息政策 B.重文輕武政策
C.重武輕文政策 D.對外開放政策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上(宋太祖)曰:“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1)材料體現(xiàn)了宋太祖在軍事方面的哪一項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實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帶來了哪些積極作用?
四、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960 趙匡胤 陳橋驛 開封 北宋 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權 發(fā)兵 (2)分化事權 文臣 三年一換 通判 (3)收稅 轉運使 中央 4.中央集權 皇權 5.武將 文臣 6.宋太宗 文臣統(tǒng)兵 7.科舉制 科舉取士名額 8.尚武輕文 政權的穩(wěn)固
二、(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3)經(jīng)濟上: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解決武將專權的積弊。(2)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
初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yōu)質范文五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jīng)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jù)和地方豪強割據(jù)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zhàn)斗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nèi)容和方向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jīng)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fā),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趯W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并根據(jù)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xiàn)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fā)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jié)課由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 教學準備 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 2 頁 共 5 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設疑 激趣, 導入
新課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先后出現(xiàn)了八十多個朝代。同學們知道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有一個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時間里,就黃袍加身。被人戲稱為歷史上最輕松的開國皇帝。你們知道這是哪一位皇帝嗎?
展示:趙匡胤圖像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有“唐宗宋祖”的詩句,說的就是趙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樹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北宋的政治。 揭示課題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 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zhàn),國家形勢出現(xiàn)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不同?
展示:圖冊P62《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再來看完整的北宋時期形勢圖,請問北宋是否實現(xiàn)真正統(tǒng)一? 當時有哪些政權與北宋并立?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部分地區(qū)。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qū)還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 三 史 料 閱讀 ,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宋太祖黃袍加身,輕松地做上了皇帝,但他當政之初卻煩惱重重,晚上失眠,睡不著覺。他煩惱什么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 3 頁 共 5 頁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閱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我們再回到史料中,針對太祖的擔憂,趙普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決“君弱臣強”問題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樣“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 探究1:閱讀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采取了哪些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方面 措施內(nèi)容
收兵權(軍事) 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定期換防; 奪臣權(行政) 中央:削弱相權;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財政大權 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力; 制財權(財政) 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 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文化 發(fā)展科舉制。 補充宋代科舉制的錄取情況,提問:宋代科舉制有什么新發(fā)展?
補充材料:
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shù)耐苿幼饔?。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科舉產(chǎn)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有杰出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如 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寇準等。 ——出自360百科
根據(jù)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個別回答 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后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根據(jù)材料回
答
閱讀材料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
第 4 頁 共 5 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宋朝童謠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宋朝諺語
提問:三個材料說明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追問:同學們能否從剛才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找到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nèi),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勁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nèi)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志),虜騎(少數(shù)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 連線題鞏固。 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答
學生先小組
交流,后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臺
練習
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 “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nèi)耗;經(jīng)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p>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民族關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jù)。)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 吸取教訓 加強皇權 重文輕武 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前行。
思考并個別
發(fā)言
.
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 5 頁 共 5 頁
板書設計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 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