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匯總
遼寧省,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古稱“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沈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遼寧的導游詞,歡迎閱讀。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1
各位游客你們好!我是導游員_×,今天,我陪同大家游覽鴨綠江?,F(xiàn)在我們來到了中朝的界河鴨綠江。
鴨綠江是遼寧省第二大河流,江水蜿蜒舒緩,碧波浩渺,直接注入黃海。沿岸青山層巒疊翠,幾十道峽谷幽深奇奧,江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加之褶皺奇特的江岸,蒼秀繁茂的植被,珍惜奇異的鳥獸,構成了以水景為重點,山景相呼應,山水層次分明,借景朝鮮風光紛繁絢麗的自然景觀。
鴨綠江風景區(qū)在我國這一側有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虎山長城、近代日俄戰(zhàn)爭遺跡,現(xiàn)代橋梁和大型水利工程,組成豐富的人文景觀。現(xiàn)在劃分為六大景區(qū),即江口、大橋、虎山、太平灣、水豐、綠江景區(qū)(有關六大景區(qū)的詳細資料請見《走進鴨綠江》一書)。
丹東市就位于美麗的鴨綠江邊,位于核心景區(qū)的沿江沿海平原上,她有“萬里海疆第一邊城”之稱——萬里海疆(1.8萬公里的海岸線東端——西端為北侖河口)的東端起點;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
流經(jīng)丹東市境內(nèi)的鴨綠江段,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全長210公里(請您注意鴨綠江發(fā)源于長白山,全長795公里,上游段位于吉林省境內(nèi))??偭饔蛎娣e61900平方公里,中國一側32500平方公里,丹東境內(nèi)11700平方公里。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在很早以前,鴨綠江的古稱為馬訾水。
您看:右岸就是有著十年歷程的丹東市商貿(mào)旅游區(qū),現(xiàn)代化的城市建設賦予了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以新的生命力;連綿數(shù)十里的城市建筑讓人們更加體會到江城人對水的偏愛。
在右岸,有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邊境濱江觀光大路,這就是丹東市的鴨綠江景觀大道。這條與鴨綠江并行的大道一直延伸到上游的虎山腳下。巍巍虎山屹立在江邊,俯視著秀美的鴨綠江,見證者悠久的歷史。
在右岸,人們或漫步于江邊美麗的廣場,或戲水于江上;人們盡情地以各種方式玩水,享受著大自然賦予江城的獨特美麗,創(chuàng)造著新時代的凱歌!
您看:左岸是朝鮮的新義州。丹東市與朝鮮碧潼、清水、義州、新義州隔江相望。
那是一片吸引世界目光的國度。那是一片曾經(jīng)燃燒戰(zhàn)火的土地。新中國幾十萬的優(yōu)秀兒女血灑在那片土地上,用鮮血凝成了中朝友誼,用鮮血換來了和平。
人在江上游,江水船下流。是鴨綠江造就了了兩岸美麗的風景,是鴨綠江養(yǎng)育了兩岸勤勞的人民??吹竭@水清如碧的鴨綠江,您也許會問,鴨綠江是中國北方第幾大河流(遼寧第二大河流,黃河以北地區(qū)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內(nèi)是中國北方降水量最多的地方)?鴨綠江與國內(nèi)著名的河流有何不同?不同之處就在于一江鴨水向西流,只要您翻開中國地圖,萬里海疆的東端起點就是鴨綠江河口(她與最南端的北侖河口相距1萬8千公里)。由于上游修建了幾座大型水庫,如今鴨綠江的水位較低,很難行使大型船只了。
游船載著我們盡可能地靠近對方的岸邊行走,這就是鴨綠江旅游的一大特色——只要不登上對岸就不算越界,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界河中是不多見的。
大家看:前面那座飛跨鴨綠江的“中朝友誼橋”是丹東至新義州的鐵橋。它于1937年4月動工興建,1943年5月竣工,全長940.8米。在它的旁邊有一座斷橋——就是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第一座橋,1920_年5月動工,1920_年10月竣工。由當時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從中方數(shù)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zhuǎn)90°,便于過往船只航行。
偽滿時期,日本人在此橋上游建成第二座鐵路大橋(即今日之中朝友誼橋),一九四三年四月啟用,逐將第一橋改為公路橋。一_0年十一月至一_一年二月經(jīng)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方一側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
大家看,當年美國飛機射穿的彈孔依然留在橋梁上。那是歷史的見證。現(xiàn)在這座斷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橋身漆成淺藍色?那就是意在不忘戰(zhàn)爭,祈盼和平。
感謝大家游覽鴨綠江,我們將繼續(xù)游覽鴨綠江風景名勝區(qū)的其他景區(qū)。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2
親愛的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你們的到來! 今天我很開心能在這做大家的導游,帶領大家一起去游玩遼寧省著名的本溪水洞。
大家也許早就聽說遼東山城本溪有一個億萬年的洞穴奇觀:山中藏洞、洞中有水、水潤石生、石揚城名,今天我們終于有機會能在這飽受眼福啦,哈哈~~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游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參觀游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游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好了,本溪水洞全程游覽到此結束,經(jīng)過今天的游玩活動,相信大家對遼寧本溪水洞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見識。感謝各位的參觀游覽!歡迎各位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3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昭陵,因為位于沈陽市的北郊,所以又稱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擠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也是我過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出生于現(xiàn)在的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zhèn)。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zhàn)陣,在位20_年,完成了東北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起關東一統(tǒng)的大清帝國。崇德八年,也就是公歷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陽故宮的清凝宮東屋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2歲。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寢暫安。順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與皇太極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順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歷經(jīng)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在建筑風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長處,又具有滿足陵寢建筑的特點,是漢滿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建筑采取對稱形式分布,中軸線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體?,F(xiàn)在我們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進行參觀游覽,首先是第一部分。
[從下馬碑到正紅門]
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下馬碑。北陵周圍有6座這樣的下馬碑,上面用漢、滿、蒙、回、藏五種文字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告戒人們前方是帝王的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現(xiàn)在我們走在神橋上。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原為青磚鋪面,現(xiàn)在改成了條石,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和護欄上雕刻天馬、花卉、八寶等圖案,橋兩端有守橋的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神橋是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裝飾陵寢的作用,又有實用價值。以這個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從后向前泄出,神橋下面的玉帶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護陵寢的作用。
大家請看,眼前這座巍然聳立的石牌坊,也稱為石牌樓。它是古代建筑中“門”的一種,但并非僅僅用做大門,還起到裝飾陵寢、增加氣勢的作用,是明清時代特有的裝飾性建筑。它來源于華表柱連成的大門,后來演變成為對某些人的戰(zhàn)功政績或封建倫理道德進行旌表的紀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廟宇、祠堂、道路和園林之間,除了表彰公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引導人們進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這些石牌坊是在嘉慶六年即1820_年增建的,用遼寧出產(chǎn)的青石雕鑿而成,高約15米,長約14米,4柱3樓,單檐歇山式樓頂,仿木斗拱,透雕欄板刻有八寶花卉、行龍等文飾。柱腳下有坐獅4對,獬豸1對,形象生動。整個石坊雕琢京戲,刀法粗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堪稱一件石雕藝術精品。下面我們將走進中紅門參觀第二部分。
[從正紅門到方城]
穿過石牌坊,我們就來到了正紅門。在正紅門前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東側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謁陵時進祭時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慣例,皇帝謁陵時,第一天行“展謁禮”,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饗禮”,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的更衣亭內(nèi)更換。后面的小亭為凈亭,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側的叫宰生亭,又稱省牲亭,是祭祀時宰殺豬、牛、羊的地方。院內(nèi)北側的房間是安置鍋灶的,用來收拾上祭用的豬、牛、羊等。
請大家隨我上臺階,這就是正紅門。正紅門也叫山門,是陵寢的總門戶。它是一座單檐歇山式三洞拱門建筑,樓頂鋪滿黃色琉璃瓦,中門脊上刻有“寶瓶”一個,取“保護陵寢平安”之意。請看門的東西兩側墻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鑲嵌著五彩琉璃行龍,所以“袖壁”又叫做“龍壁”。龍壁長8.5米,高5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龍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稱是龍的化身。正紅門有3個券門,它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門”,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門平時不開,只有在大祭時開啟,只許抬祭品的官兵從此門進陵;東側的一道叫“君門”是皇帝前來祭陵時走的門,西邊的一道叫“臣門”,是祭祀大臣走的門。因為“神門”只是在大祭時開啟,是“神靈”出入的門戶,所以當時人們對此門很是忌諱。
現(xiàn)在,大家請隨我共同走入這個“神門”吧!眼前這條筆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陵墓的道路,與“神門”一樣,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員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絕對禁止亂行。清代時據(jù)說有“橫走罰、豎走殺、馬過砍蹄”的規(guī)定。神道由長條石板鋪成,一直通向陵寢后部,是整個陵寢的中軸線。陵寢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負數(shù)建筑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體現(xiàn)了居中為尊、至尊無上的思想,同時也達到了使整個建筑群穩(wěn)重、平衡及統(tǒng)一的美學效應。
我們在可以看到神道的兩側依次是華表1對,石獸6對。華表的歷史久遠,其來歷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是它從古代的“誹謗木”演變而來,是供人們傳遞意見或冤狀的工具;還有一種說法是它來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標”。后來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華表柱的頂部端坐一個石獸,似犬非犬,批鱗掛甲,這個動物叫做“犼”。因為它生性喜歡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犼”。相傳這種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兇猛,所以把它放在華表頂上,讓它來守陵 暝謚ド獻姆較蠆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擔娉系慕小巴觥保饉際翹嶁焉碓詒本┑幕實鄄灰親嫦鵲墓攏襖醇漓耄幻娉鋇慕小巴欏保饉際僑拔坷湊飫錛漓胂缺駁幕實鄄灰な奔涑齡嫌詘酥校辣轄詘Ф觥
看過華表之后,大家順著神道往兩側看,共有6對石獸,它們依次是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這些石獸虔誠地守護陵寢,被清康熙年間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詩中描述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請看,第一對是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把獅子放在首位,作為威振八方、惟我獨尊的王權化身,也是守護陵寢的“御林軍”中的排頭衛(wèi)士,更是威嚴、尊貴、崇高的象征。第二對是頭上長著獨角的怪獸,叫獬豸。據(jù)說,它是東北特產(chǎn)的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斗,便用頭上的獨角去頂撞壞人。在我國古代,執(zhí)法官頭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樣執(zhí)法嚴明。在陵寢中放置獬豸象征著帝王死后也能明斷是非,公正嚴明,實際上是在美化統(tǒng)治階級。第三對就是麒麟,它是一種祥瑞之獸。形象很特別,頭象龍的頭,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鱗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腳象馬的腳。在師像生里出現(xiàn)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義至圣,世事跡象太平,王業(yè)興旺發(fā)達。第四對是立馬,這一對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潔白,腿短,體壯,具有蒙古馬的特點,大小和真馬一樣,昂首佇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滿族是一個有著騎射傳統(tǒng)的民族,皇太極被稱為“馬上皇帝”,他的戰(zhàn)功都是馬背上取得的,他有兩匹心愛的坐騎,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靶“住毙熊娳s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按蟀住遍L于馳騁疆場攻破敵陣,“小白”善于行軍趕路?!按蟀住?、“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護過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極對它們也倍加珍愛?;侍珮O死后,他的子孫們就令工匠按照它們的樣子雕成兩匹石馬,放在墓前,永遠陪伴它們的主人。第五對是石駱駝,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傳此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zhàn)中立下大功,所以后來建陵時,把它列在陵寢,表示它的功績與主人同在。最后一對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綠洲之王,它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wěn)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墳墓是不允許擺放的。
現(xiàn)在大家隨我一起來參觀碑樓。這個碑樓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頂上鋪滿黃琉璃瓦,飛檐斗拱,枋、柱、檁、椽施以彩繪,四面為紅墻,每面各有一個拱門。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寬1.76米,厚0.71米。碑文為清圣祖康熙親撰,共計20_余字,是對清太宗皇太極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頌揚。石碑是用北京房山縣產(chǎn)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萬斤,馱碑的名字叫“赑屃”,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為它喜好詩文,又善于負重,所以老龍王派它馱碑。
在碑樓北面的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都是當年的祭祀用房。東側南邊的叫儀仗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庫房;北邊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時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員休息的地方;西側南邊的叫膳房,是上祭時造飯和上膳官員休息的地方;北邊的叫果房,是上祭時準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官員休息的地方。
[方城、寶城、寶頂]
走過碑樓,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體建筑——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長263米,青磚鋪砌,東、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墻,北面砌成宇墻。城四角有角樓,角樓是2層的建筑,黃琉璃瓦頂,大脊正中有寶葫蘆,四拱角下各懸有風鈴。方城上有馬道,寬5.4米,青磚鋪成,路面由外向里傾斜,目的是為了防止雨水沖毀方城外圍墻基。
這是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門楣正中有石刻門額,上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豎刻著“隆恩門”三個字。隆恩門的頂部是門樓,俗稱“五鳳樓”,樓高3層,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燒制的寶葫蘆,并用四條金鏈加固,金鏈俗稱“江山萬代”。五鳳樓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樓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盡收眼底。接下來請大家隨我進入方城。
方城的主體建筑是隆恩殿,兩側輔以東西配殿。東配殿的用途主要有兩個: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當龍恩殿大修時,龍恩殿內(nèi)的神牌、寶座、五供等移到這里供奉。西配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喇嘛誦經(jīng)作法的場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時,先將祭詞寫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讀祭文,哀畢,變將祭帛放入焚帛亭內(nèi)燒掉。
現(xiàn)在呈現(xiàn)大家面前的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寢的正殿,又稱“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順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為“隆恩殿”,同時懸掛匾額,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須彌座臺基上,臺基高2米,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臺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為丹陛御路,俗稱“龍道”,是由一塊長5.5米、寬近2米的巨石鋪成,上面雕有“壽山福?!奔半p龍圖案,當時是任何人都不準在上面行走。臺基周圍環(huán)以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桿,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這在關內(nèi)明清諸陵中是不多見的,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在臺基邊上還設有石雕龍頭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蝦”,因為喜好媳水,因此將它放在橋上或排水口處,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中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龍恩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筑,殿頂覆以黃琉璃瓦,正中鑲有3顆琉璃寶珠,殿檐上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題匾一塊,從做至右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面闊3間,四門八窗,窗欞剔透,殿內(nèi)無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繪。殿內(nèi)候補備有大暖閣一座,內(nèi)設寶床、帷幔、衾枕等臥具,閣上方用黃云龍緞罩頂,名為“毗廬帽”。大暖閣內(nèi)還有小暖閣一座,內(nèi)供帝后神牌。大暖閣前有帝后的龍鳳寶座,寶座前設有供桌,為擺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圍所鋪的地磚都是金礦石制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喊有黃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到殿后繼續(xù)參觀。隆恩殿后是石柱門及石祭臺。石柱門也叫“照牌”,因為兩邊有兩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門,也叫二柱門,又叫“沖天牌坊”。門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頂,在兩柱之間有木板門,施以彩繪。柱子的頂端各有一只石獸,是用來護衛(wèi)陵寢的,叫護陵獸,而且身上都鎖著一條鐵鏈,民間有“石獸顯靈”的傳說。石柱門后是石祭臺,用漢白玉雕成,須彌座式。上面雕刻著各種圖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寶物獻給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臺上有五件石雕:正中為香爐、兩側有香瓶和燭臺各一對,寓意是香煙不斷,燭火長明,大清江山萬事一系。這座祭臺是大祭時皇帝在此舉哀和獻奠酒的地方。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門叫券洞門,是方城的北門。券洞門之上為明樓,穿過此門為月牙城。我們現(xiàn)在仰視可見的就是明樓。明樓又叫大明樓,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掛有匾額。上面寫著“昭陵”二字,以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明樓內(nèi)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高大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正中開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滿、蒙、漢三種字體;碑身豎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樣,還是滿、蒙、漢三種文字。這座石碑又叫“圣號碑”,刻寫的是清太宗的廟號和謚號。在歷史上,大明樓幾次遭受雷火,最嚴重一次是1936年,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毀,圣號碑也被雷火燒壞,文飾不全,碑身也出現(xiàn)了裂痕,后來用兩道鐵箍加固?,F(xiàn)在的大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請大家隨我穿過券洞門參觀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樓后,因其南面凹進,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有這樣一首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的意思,修個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來表示對皇帝的哀悼。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葉茂,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傳說地宮的入口就在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順序按那些紅花綠葉,就可以開啟地宮。但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在地宮入口處安裝了許多暗器,如果按動錯了,就會有毒箭飛出。還有傳說,皇上怕陵工們泄密,當他們把棺槨抬入地宮之后,立刻把地宮入口堵死,將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宮里殉葬了。這些傳說的確使人感到月牙城陰森恐怖。
下面我們就到城墻上參觀一下吧。大家看到的這個半圓形的城叫“寶城”,也叫“團城”。中間突起的原形丘冢叫“寶頂”,又叫“獨龍阜”。寶城寶頂是明清時期帝王陵墓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所謂寶頂就是墳塋。清昭陵寶頂?shù)闹睆?2米,高8米,在它的下面是地宮,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關于地宮的內(nèi)部構造,官書諱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許多希奇古怪的傳說。據(jù)說,寶頂內(nèi)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兩間,用來排列祭器。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鐵鏈相連,把棺槨懸在鐵鏈上。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稱為“海眼”或“金井”。這種葬法就是所謂的“金井御葬”,是取“龍歸滄?!敝?。地宮內(nèi)還有萬年燈,可經(jīng)歷萬年而不滅。當然這些只是傳說,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將來挖掘昭陵地宮時才會真相大白。
昭陵的整個建筑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構成一組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昭陵象征著皇權的威嚴,神權的威力,在建筑風格上吸取了漢蒙建筑精華,融合在滿族建筑之中。昭陵的設計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昭陵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7月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游客朋友們,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的合作,有緣下次再見!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4
虎山景區(qū)位于遼寧丹東市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是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景區(qū);國家AAAA級景區(qū);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朝鮮八景”之一的統(tǒng)軍亭隔江相望。景區(qū)內(nèi)有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虎山長城、中朝邊境“一步跨”、睡觀音、長城歷史博物館、古棧道遺址等國內(nèi)外知名景點,是一處以古代軍事文化旅游為主題,以中朝邊境旅游和紅色旅游為特色的景區(qū)。 景區(qū)內(nèi)的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擾。而努爾哈赤稱王以后,為了保住其的“龍興之地”,他頒布了法令嚴禁山海關以內(nèi)的人到關外來。關內(nèi)的人也不許在滿人發(fā)祥地的范圍內(nèi)耕種、狩獵。因此,他興修柳條邊,在修柳條邊時他下令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nèi)的大部分遼東長城拆除掉了。然而歷經(jīng)幾百年虎山長城幾乎是瀕于湮沒了以至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將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其實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就已明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5
望兒山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軒、望兒塔、拜母祠、報母泉、母恩池、念母祠、仙人橋、望兒山莊、母子橋、母愛界、風范園等十余處以母愛為主題的景觀。 至今,望兒山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國務委員陳慕華同志親自為慈母館世題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絡繹不絕。賢達之士多以文孝母,為母立傳銘刻其中永久紀念。 “母愛世界”更為壯觀,它是望兒山景區(qū)體現(xiàn)母愛這一主旋律的標志。龐大的雕塑群,神采各異,栩栩如生,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母愛的博大。母親節(jié)倡導人們愛我母親、愛我家鄉(xiāng)、愛我祖國。營口市于1996年把望兒山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楊貴之所撰。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灘,海邊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這年,朝廷舉行大考,兒子乘海船赴京趕考,母親晝耕夜織,等待兒子歸來,但是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著急了,就天天到海邊眺望,一次又一次對著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來,他的兒子早在赴京趕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在母親佇立盼兒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做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shù)紅艷艷的蘋果,鄉(xiāng)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獨秀峰叫做“望兒山” 。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匯總相關文章:
★ 遼寧的旅游導游詞
關于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匯總
下一篇:簡單遼寧旅游景點的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