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河南景點的導游詞范文
河南,一個神秘的城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河南的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河南的導游詞范文1
大家好,我是這班車的導游,我叫___,大家可以叫我_導,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游玩,龍門石窟建于公元493~920_年,批準時間為20_年11月,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南北長大約1000多米,現(xiàn)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里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_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于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芍^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qū)最好得風景區(qū)。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zhí)熳樱彩桥c皇帝有關得東西統(tǒng)統(tǒng)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么,位于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淳包c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么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后,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xù)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guī)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20_年前遺留下來得。現(xiàn)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么區(qū)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huán)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征,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里,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fā)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tǒng)一規(guī)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20_年開鑿直到520_年停工,歷時長達20_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xiàn)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qū)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tài)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云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qū)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折疊著。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xiàn)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于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fā)現(xiàn)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于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fā)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 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zhèn)バ忝溃翘瓶瑫ㄋ囆g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jié)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賓陽南洞下面我們參觀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礎上,為唐代早期又繼續(xù)開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藝術上承北魏剛健之遺風,下開盛唐活潑生動之氣象。主尊像阿彌托佛面部豐潤,嘴唇厚大,衣紋自然、流暢。這一期間的寶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趨向于蓮花束腰須彌座的形式。
洞內龕像密布,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題記達19處,為中國石窟中貞觀題記最多的一窟。眾多的造像題記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摩崖三佛龕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結合文獻研究,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于穩(wěn)固政權。它開鑿于武周政權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fā)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結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
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窟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頂蓮花周圍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千尊像龕”的題記,表明這個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監(jiān)姚神表和內道場的智運禪師。 主佛阿彌陀佛的造像手法體現(xiàn)了唐代盛行的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大度、儀態(tài)軒昂的造像風格。人物波狀的發(fā)紋、豐滿圓潤的臉部輪廓、垂肩的雙耳、寬厚的雙肩、簡潔流暢的衣紋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藝在這一時期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蓮束腰須彌寶座上,在寶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托重力士,他們的肌肉突出,富于動態(tài),與主佛的靜態(tài),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北兩壁雕刻的一萬五千多尊高約4厘米的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
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在窟頂碑刻題記的外側是凌空飄舞的飛天,這飛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它對應的是窟內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每側墻壁下部各有6位伎樂人,手持空篌、法鑼、羯鼓,一方面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們與窟頂飛天上下呼應,營造了一種西天極樂世界里,歌舞升平,萬人成佛的場景。
萬佛洞前后兩室,窟門外兩側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來刻有龍門石窟體形最大、造形最為精美的護法獅子兩尊,20世紀30年被盜,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窟門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觀音菩薩,面部豐潤,體態(tài)健美左手提凈瓶,右臂向上彎曲持佛塵搭于右肩。她那扭動的身軀、微斜的頭頸、豐滿的胸部,形成了優(yōu)美的曲線,顯得含蓄、端莊,是唐刻觀音菩薩的杰作。
雙窟萬佛洞下的這兩座洞窟因并排雕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雙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南北兩側是二弟子、二菩薩以及過去佛和未來佛。三世佛的造像題材表現(xiàn)了佛教世界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在雙窟的南洞里,雕鑿的主佛是彌勒佛,南北兩壁上雕有小千佛。彌勒和釋迦牟尼分列在南北兩個洞窟,稱作雙窟,它們完工于同一時代,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共同臨朝執(zhí)政的一種局面。在這個歷史時期,武則天實際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權,奏章都由她來批閱。武則天在這一時期,為了積極樹立自己就是彌勒下世這一思想,但又有礙于李治在位的實際情況,所以就把釋迦牟尼和彌勒共同雕鑿于南北兩窟,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種雙窟并列的局面。
蓮花洞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洞窟稱為蓮花洞。因洞頂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徑達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洞內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帶領兩個弟子游說講經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兩側的弟子迦葉、阿難用浮雕手法,對比鮮明。迦葉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錫杖,胸部肋骨暴露,細膩地表現(xiàn)出這位佛教繼承人經過艱辛歲月,長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著的錫杖上帶有九個響環(huán),震地有聲,據(jù)說是佛教中一種法器。人們聽見響環(huán)的聲音,就知道佛祖到來,出外叩拜佛祖、傾聽佛法。
二弟子的頭像于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現(xiàn)都存于法國吉美博物館。
窟頂蓮花周圍環(huán)繞著飛天,她們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顯得飄逸灑脫,在《妙法蓮花經》里曾有這樣的記載:飛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說是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表現(xiàn)了佛教中飛天和伎樂人營造出歡樂和諧的場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層層排列了幾層小型佛像,據(jù)說這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畫細膩。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許多佛龕,龕楣裝飾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有帷帳式的,有的是火焰紋,有表現(xiàn)文殊與維摩詰對座辯法的故事,還有禮佛圖的形象。在龕楣細部,有忮樂人、飛天,有蓮花化生出來的菩薩;有線刻的,有淺浮雕的。其中一對飛天,她們的衣裙向上卷起,飄飄蕩蕩的形式好象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兩個飛天的面部正是蓮花的花蕾。外側是一些伎樂人向她們飄飛過來,蕩起的衣裙好象蓮花的枝蔓一樣,表現(xiàn)了一種綠柳絲絳萬千條景象。
這個小龕龕楣是火焰紋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內收,到中間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頭,火焰紋之上南北兩側各一組眾生聽法像,這個浮雕表現(xiàn)了文殊菩薩和維摩詰辯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國民俗畫常有的表現(xiàn)形式,在這里我們看到外來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成為有中國特色的佛雕藝術形式。
窟外門楣為火焰紋,中間刻有一個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撫趙巖題“伊闕”二字。
奉先寺現(xiàn)在,我們參觀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開鑿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據(jù)于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
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chuàng),皇后武則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個大像龕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簡練,靈活而又儲蓄的眼睛顯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顯出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濃眉細眼、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宛如一聰慧少所形象。二菩薩衣飾華麗,端莊而矜持的表情,天王嚴肅威武而雙碩壯有力的神情,力士堅毅勇猛而雙暴躁的性格,以及那無所謂懼傾力承托的地鬼,無不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其雕鑿?guī)模、藝術設計、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美學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高度藝術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及藝術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賢”形象,從另一側面又折射出了當時社會佛教發(fā)展的盛況和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又是人類美術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古陽洞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將繼續(xù)參觀南面的古陽洞。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武官將相繼在窟內造像,這就形成了古陽洞內最早的一批造像,從而開始皇家營造龍門的第一斧第一鑿,揭開了創(chuàng)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一洞窟就是古陽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的。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面相長圓,較為瘦削。頭頂還塑了一個發(fā)冠,發(fā)冠本身是道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shù)匾灿腥朔Q古陽洞為老君洞。
主佛兩側的菩薩上身微微后傾,頭戴寶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著長裙,造型厚重,比例勻稱,表情莊重文靜,姿態(tài)優(yōu)美,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作。
北側墻壁上排列了三層大型佛龕,最上面一排的造像與云岡石窟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佛像都是結跏趺坐,形體較顯渾厚。如果說它還保持著云岡石窟的特色的話,那么第二層交腳彌勒的造像,則體現(xiàn)了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人物瘦小,細腰,雙腿交叉坐于臺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龕雕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佛龕殘損的身軀,佛頭高32厘米,被人盜走后,現(xiàn)在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龕,造像風格表現(xiàn)出雍容大度的特點,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時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說明了古陽洞雕鑿時間之長,綿延朝代之久。
龍門石窟中有許多碑刻題記,經過歷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們從這2800多塊題記中,精選出了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稱為“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占十九品?!褒堥T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杰出代表,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寶。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風格與魏碑斬刻奇肆的風格藝術內涵相通。歷史上書法家發(fā)現(xiàn)了碑刻題記的價值,卻又把雕像視為工匠的藝術。相反,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對北魏石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類宗教藝術的一個高峰”。
河南的導游詞范文2
人們都說:“到八里溝走一走,就能活到九十九?!蔽?guī)е环N好奇心,參加了爸爸單位組織的八里溝一日游。
汽車被兩山環(huán)繞,像一條蛇在山中穿梭,快到八里溝了。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山峰林立、層巒疊嶂,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矗立在兩山之間,上面寫著三個大字“八里溝”。
穿過這道山門,走上了蜿蜒崎嶇的山路,俗話說“上山不看景”,確實是這樣。抬頭向那直沖云宵的山峰望去,我心里頓時愕然,腳下有點忙不擇路,爸爸急忙拉住我的手。走著走著,大家的腳步放慢了,原來是一個鐵索橋擋住了我們的去路。走在索橋上,晃晃悠悠,每個人都心驚膽顫,還有人發(fā)出了尖叫聲,那尖叫聲和急流的水聲融合在一起,使我更加緊張,死死地拉著爸爸的手,慢慢走了過去。
跨過這個山澗,來到了一個寬闊的水潭。潭水清澈見底,水面上飄蕩著一道道竹筏,游人坐在上面,悠閑地欣賞著水中的金魚。在水潭旁邊,發(fā)現(xiàn)了一片果樹林,那里竟然出現(xiàn)了很多“猴子”,在樹上穿來穿去,摘著鮮嫩的果子,吃得津津有味。我也迅速加入到“猴子”的行列中,卻沒有吃到野果。
我們又繼續(xù)前行,前面?zhèn)鱽矸浅m懥恋牧魉?,空氣也格外涼爽起來。爸爸說:“大瀑布到了!”我們快步跑了過去。水流象條巨龍從天而降,場面非常壯觀,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許多游人從狹窄的山道中走近了大瀑布,山風輕輕吹過,化作水霧遮住了我們的視線,一座座水簾洞似隱似現(xiàn),太美了!我好象是在一幅山水畫中游蕩。我們站在高高的山上,回首我們走過的山路,所有的景色都納入我們的眼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水聲漸漸地離我遠去,山峰慢慢地變小了。走在回去的路上,我意猶未盡。我們雖然離開了有“北方南國之鄉(xiāng)”的八里溝,但它的險、秀、奇的特征,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河南的導游詞范文3
親愛的游客們,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
商丘古文化旅游區(qū)位于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是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建立起來的。商丘古城是1986年國務院命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河南省重點旅游區(qū)。是位于京九、隴海鐵路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旅游區(qū)由古城文化景區(qū)、南湖景區(qū)、商文化景區(qū)和火文化景區(qū)四個部分組成。
古城景區(qū).
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區(qū)的南部、睢陽區(qū)境內,是我國目前保持基本完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按照古代風水理論修建,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和城摞城三大特點,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在國內獨一無二,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之作。此城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距今近520_年。因南門和南城墻為北宋時南京城北城門和北城墻,故距今已逾千年。古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既求陰陽合氣,又講天圓地方;既有金戈之象,又含招財進寶之意。18里的城郭,下寬六丈,上寬四丈,高一丈二, 7.25華里的內城,下寬三丈,上寬二丈,高兩丈五,門四。東曰“賓陽”,南曰“拱陽”,西曰“垤澤”,北曰“拱辰”。四門外又各有一甕城,城門扭向一邊,俗稱“扭頭門”,謂之“四門八開”。以八卦論,西方為金,東方為木,因金克木,有傷人之兇兆,故東西城門相錯,乃“逢兇化吉”。城內街道如棋盤,取93之吉數(shù),將街道分割成一個個方形,廁所呈梅花形布局,水井亦恰到好處。地勢呈龜背形,略向南傾斜。南門東西兩側各置一水門,將城內水排進護城河。南北雖水火相沖,但水火亦相濟,故置兩水門于南門兩側,謂之“三水濟火”。南北大街歷經風雨仍保留著濃郁的明清風格。
壯悔堂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qū)主要旅游景點。位于商丘古城內,劉隅首東一街。
壯悔堂現(xiàn)存建筑四座,有壯悔堂、香君樓、東樓和過廳。明末才子侯方域(著名歷史愛情悲劇《桃花扇》的主人公),幼年讀書在壯悔堂。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父親、叔父都是明末朝內重臣),且才華出眾,因社會動蕩,使他奔波流離,一生沒能入仕。35歲時,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悔恨萬千,更名其堂為壯悔堂。東樓是其妻常氏夫人(明末東平太守常維瀚的女兒)住的地方。香君樓是其妾李香君(南京媚香樓歌伎,秦淮八艷之一)住的地方故又稱翡翠樓。壯悔堂現(xiàn)為睢陽區(qū)博物館。室內有侯方域、李香君、雪苑六子等塑像和其生平圖片展。
拱辰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著名旅游景點。位于商丘古城北端中間,商丘市凱旋大道直通此處。
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20_年), 1989年重新修建。城樓座落在商丘古城拱辰門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飛檐挑角,九脊六獸,青磚灰瓦,紅柱彩繪,雕花門窗,雄偉高大,十分壯觀。城樓東西兩側,置有踏步,可以拾級而上。登城參觀,向北看,依次是寬闊的城湖,碧綠的湖水,高大的建筑,新興的城市;向南看,是商丘古城最繁華的明清一條街,車水馬龍,一街兩行全為商店,各式招牌,五顏六色。
拱陽門
南城樓又稱拱陽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著名景點,位于商丘古地在,磚城南端中間,中山大街從此串過。為重檐歇山頂,長20.3米,寬11.4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343平方米,18根檐柱,下層檐下五踩斗栱,上層檐下三踩斗栱,層面為灰色脊、板瓦,脊飾,旋子彩畫。
商丘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20_年),因南門和南城墻為北宋時南京城北門和北城墻,故距今已逾千年。南城樓系知州楊泰修建,周冕續(xù)建。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周宗義重修,復建城樓??谷諔?zhàn)爭時期毀于戰(zhàn)火。
20_年9月,按照歷史文獻及圖片原尺寸在原址進行修復。 穆氏四合院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qū)著名旅游景點,位于商丘古城內中山東街路南。原為清代建筑群,一宅三院,五門相照,現(xiàn)存前院、東院和后院。
前院現(xiàn)存過廳額上有三幅歷史戲曲人物雕刻,兩邊房檐下各有一組八仙人物浮雕。雕刻細膩,精巧別致。東、西廂房各面闊三間。正房堂屋為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以上建筑均為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硬山式建筑。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種院落式住宅。其窗戶、隔扇皆為木質透花雕刻,人物、花鳥栩栩如生。
大成殿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qū)著名景點。位于商丘古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據(jù)《商丘縣志》記載,大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明弘治年間知州張璽重建為7間,后歷代重修。
大成殿,又名孔廟,為祭孔圣地。原有大殿、欞星門、照壁、泮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戟門、東西廡、啟圣祠、教諭宅和訓導宅?,F(xiàn)僅存大殿和泮池。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9脊6獸,飛檐挑角,綠色琉璃瓦頂,單檐歇山,浮雕龍鳳大脊,正中飾一寶瓶。兩端置鴟吻,垂戧脊下均有獸形浮雕,檐下無斗拱,四周平出耍頭承托檐部。耍頭間開方窗,四角四根托角梁,浮雕斜撐,房頂由32根胸圍1米的明柱擎起。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礎,整座建筑高大雄偉,造型別致。
泮池:在大殿前,距大殿20米。半圓形,原中間有一座小橋。每逢重大祭日,官員和有功名者從橋經過,無功名者從橋兩邊通過,可以說它是一個等級標志。
明倫堂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qū)著名景點,位于商丘古城內廣場街路東。據(jù)《商丘縣志》記載:明倫堂建于明正德年間,為歸德府最高學府。后經歷代重修。明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青磚灰瓦,
單檐歇山式建筑。檐下無斗拱,平出耍頭承托檐部,四角用四個托角梁承托四角,檐下一周有16根明柱,柱下有青石鼓形柱礎。整座建筑座落在高0.6米的臺基之上,臺基周用青石砌成。明倫堂高大雄偉,古樸粗礦,建筑藝術極具中原風格。
南城樓
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的重要景點之一。位于河南商丘市睢陽區(qū)古城辦事處商丘古城之上。距商開高速公路東西出入口分別為3公里,2公里,緊依商丘市。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長11.4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343平方米,18根檐柱,下層檐下五斗拱,上層為三踩斗拱。層面為灰色脊板瓦,背脊飾旋子彩畫。商丘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1520_年)因南門和南城墻為北宋時南京城北門和北城墻,故距今已逾千年,南門為拱辰門。南城樓是知州楊泰修建,周冕續(xù)建,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周宗義復建城樓??箲?zhàn)時毀于戰(zhàn)火。20_年9月投資150多萬元按舊復原。此樓為典型的城樓建筑,內 為雙層空間結構,嚴謹,厚重。具有教高的建筑 和美術價值。立于樓上有明清之風蔚然襲來,南可觀南湖秀麗景色,北可見古城風韻。
南湖景區(qū)
位于商丘古城磚城和城郭之間。城湖是商丘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環(huán)內城一周5公里余。水面8000余畝,水深2-3米。后遭破壞,現(xiàn)僅剩5000余畝。因城河寬廣,故被譽為城湖。湖水碧波蕩漾,荷花飄香,令人心曠神怡。寬廣美麗的城湖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更使人嘆為觀止,留戀忘返。故不少游客看后贊道:“不是西湖勝似西湖”。南湖景區(qū)主要景點有:張巡祠、應天書院、歸德明珠、八關齋、文雅臺、玄鳥島度假村等。
張巡祠
河南商丘南湖景區(qū)重要景點之一。位于河南商丘緊鄰市區(qū),南距商開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商丘站9公里。張巡祠坐落在張巡祠景點中軸線上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大廡殿頂,磚木結構,防
唐式建筑。殿內正中有張巡象,高8米,坐姿。大殿前是寬廣祭臺,四周有青石欄桿圍護。殿內四周有大型彩色壁畫分別為:[堅守寧陵],
[睢陽之戰(zhàn)],[草人借箭],[張巡就義]等共計8副。以及歷代文人名士的吟詠題字。張巡,名巡。[安史之亂]時叛軍圍攻睢陽,張巡率領將士以弱敵強保衛(wèi)睢陽并使敵軍遭受重創(chuàng),最終寡不敵眾城破殉難。為了紀念張巡、許遠等將士1990年于張巡殉難地重建張巡祠,包括廣場區(qū)、建筑區(qū)和墓葬園區(qū)。其中墓葬園區(qū)有張巡墓冢和白龍亭各一座。
八關齋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著名旅游景點。位于商丘古城南城郭南側,北靠環(huán)城路,東依商鹿公路。
八關齋,現(xiàn)占地666平方米,八關齋原本是佛教用語非指地方,今八關齋是以顏真卿撰文并書的《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而得名并聞名的?!栋岁P齋會報德記》為八楞石幢,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所撰寫。唐大歷七年(772)立于開元寺內,唐會昌五年(845)隨寺毀,唐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重刻。碑文內容是記載河南節(jié)度使田神功抗擊“安史之亂”兩解宋州之圍,有病初愈,當?shù)毓倮魹橛咸锷窆?,競相舉辦八關齋會,以表示答謝神靈的降福。1996年重刻,因所記為八關齋事,后來漸稱之為“八關齋”了。現(xiàn)存有大門、圍墻、照碧、八角亭(亭內立八楞石幢)珍藏館,千叟宴碑亭和禹王鎖蛟井。
玄鳥島
商丘南湖景區(qū)景點之一,位于河南商丘市南端。南距商開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商丘站9公里,位于南湖湖心。占地8.3畝,新建仿明清四合院,建筑面積1400多平方米,四角方亭6座,房屋16間,200平方米大廳,綠化面積20_平方米,島上小石橋三座,石砌溝60米,其風景秀麗,結構玲瓏,一步一景各亭和室都有如“隋堤柳”、“望月亭”、“木蘭花”等雅稱,又可垂釣于島邊,碧波蕩漾如置身于夢幻之中,是現(xiàn)代人心中的桃花源,分外迷人。
河南的導游詞范文4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一起來游覽北國的名山圣水----云臺山。
云臺山屬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勢險峻,主峰孤密秀矗,形似一口巨鍋,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間常年云霧繚繞,故得名云臺山。
云臺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東北30公里的修武縣境 內。北鄰山西省,東接輝縣市,西與方山對峙,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孤原。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巒疊翠,雄奇險秀。主峰茱萸峰有一片茂密森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園中園”。景區(qū)規(guī)劃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分為三大體系:一、峰岳景區(qū):茱萸峰、三秀峰、疊彩洞、濃秀谷;二、溝谷景區(qū):溫盤峪、子房湖、小寨溝、老潭溝、武周寨;三、宗教景區(qū):真慶宮、萬善寺、玄帝觀、百家?guī)r。這里自然景觀優(yōu)美,人文景觀豐富。漢獻帝劉協(xié)、魏晉”竹林七賢”、唐朝孫思邈、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將尉遲敬等均在此留下了歷史遺跡。
云臺山山險水秀,氣候涼爽宜人。這里泉源豐富、植被茂密,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400多種。中藥材蘊藏豐富,除人參、靈芝外,還有聞名全內外的四大懷約,以及茱萸、當歸等200多種。唐朝孫思邈曾在些采藥練丹,至今這一帶山區(qū)還流傳著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在云臺山景區(qū)售票處,有一村莊名”岸上”,背靠一天然屏障,山勢突兀,拓面而起,此山名為”翠屏峰”,峰頂有”閻王鼻”。你看那閻王仰臉向天,自鼻以上是黑的,鼻以下的部分是白的,當?shù)厝苏f此閻王黑白分明,辨是非,晝斷陽,夜審陰,是當?shù)氐闹髟?,權力至高無上。
在閻王鼻山腳下,有一佛教廟祠,即萬善寺??邕^山門,為彌勒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這尊像是泰國捐贈的金佛。你看那佛像胸間的“”(音萬),意為太陽光芒四射或燃燒的火,后來作為佛教吉祥的標記,以表示吉祥。寺院的后門,有一小溪自高處流入清池,是優(yōu)質的礦泉水,泉旁小廟,是財神爺,他雖不能名列佛寺,但來燒香的人,卻也不忘燒柱香,以求財旺。
(溫盤峪、子房湖景區(qū))
沿公路而上,過了迎賓洞,左邊的山谷相裂成隙。這便是溫盤峪景區(qū)。峪深80余米,最寬處不過丈余,峪上群山環(huán)抱,致使這又窄又深的峪內空氣不能與外界的空氣很好地交流,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小氣候,這里冬曖夏涼,溫度適中,仿佛處在恒久的溫暖中,故名溫盤峪,導游詞《云臺山導游詞》。這谷南端的瀑布名為“白龍瀑“,傳說白龍在此居祝
走過山壁間開鑿的隧洞,我們進入溫盤峪景區(qū)。首先直入眼簾的是“一線天“。人行其間山體相合只留下一線天地,甚是奇妙。
景區(qū)內秀幽雄險,集泉、瀑、溪、潭于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峽谷南北長約1公里,寬3-10余米,兩岸峭壁山石秀麗,仿佛鬼斧神工,雕鑿而成一巨大盆景,又好象名山大川濃縮后的精華,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景區(qū)內有逍遙石、相吻石、靈龜戲水、雙獅吸水、龜背石等景觀。
峪內有九龍?zhí)?,相傳為古時九龍棲息之地,分別為白龍?zhí)丁⒆育執(zhí)?、眠龍?zhí)?、青龍、黃龍、臥龍、黑龍、首龍等,因峪內司溫,潭水常年氣溫在10度左右,夏季水涼不宜游泳,但卻是冬泳的好云處。行至黑龍?zhí)?,一持瀑布從山壁間噴薄而出,如堆雪飄楊,十分壯觀。動態(tài)的水流入靜態(tài)的水中,十分美麗。
在漢朝初建國后,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業(yè)之后,功高震主,惟恐遭到劉的毒害,再三懇求,告老還鄉(xiāng)而去。張良回到家鄉(xiāng)之后,仍然坐臥不安,覺得還不太保險,便偷偷地微服出午,隱居到了去臺山。因張良字子房,故此處的村莊叫:子房村“,源叫“子房湖”?,F(xiàn)在的景區(qū)是在原有湖泊上加高修建的,湖面300余畝,長約8華里,最寬處300米,水深呈階梯狀分布,北淺南深,深處約地100米,水容量為1億立方,是一中型水庫。
沿湖而行,可見對面山巒中有“達摩峰”。相傳印度僧人達摩 來中國傳 教,到達少林寺,面壁20_年仍常有雜念涌入心頭,于是走出寺廟,要找一處絕妙的靜處修行。后來就來到去臺山,在子房湖西畔山巒上靜坐。此處人跡罕至,達摩 高居山巔,終山嵐流云為伴,山靈一片凈化像山樣入定下來,不久即化仙而去,此處則留下了“達摩 峰”和與之遙遙相對的“佛龕峰“。
在子房湖西畔,可見一溝名”黃楝溝“,里面景色宜人,最奇處是溝朝天伸展而出的幾個山峰,相連成佛掌,故名“佛掌峰”。佛掌峰上有“天堂”,是一獨家獨戶的自然小村莊。古時,苛捐雜稅 沉重,有人躲在佛掌峰 上,開墾良田,遍栽果樹,在上邊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躲過了官府的索取,無憂無慮,快樂似神仙,故給自己的家園名之“天堂”。
再往前走,即見子房湖盡處,有兩個小村莊繞子房湖東西而扎,這即是子房村,是張良的后世子孫繁衍而成的。在隋末唐初,劉武周和李世民先后在此屯糧食、兵器,故后人稱之為“東倉”“西倉”。
河南的導游詞范文5
各位旅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所在的歡樂旅行社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安陽!我是你們的地接導游員小祁,我會盡我所能為大家服務的。預祝大家本次旅途愉快,也希望各位能夠游的盡興,玩的開心!行程中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殷墟,殷墟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代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安陽城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一帶,面積約24平方公里。古稱"北蒙",又名"殷"。公元前14世紀,商王從今天的山東曲阜一帶遷都到殷,直至紂滅亡,在此共傳8代12王,經歷了273年。此處出土的刻字甲骨于1899年首先被金石學家王懿榮發(fā)現(xiàn)。1920_年10月至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殷墟進行了15次發(fā)掘。從1920_年發(fā)掘到現(xiàn)在,出土了大量的甲骨、陶器、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等物,并已大體搞清楚了殷墟的布局:小屯村東北為宮殿宗廟區(qū),周圍分布著手工作坊、居住址和墓葬,洹河北岸以侯家莊西北岡和武官村北地為中心,是王陵區(qū),分布著居住址、墓葬和祭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殷墟,位于我們正前的是一口大鼎,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安陽武官村西北岡由村民挖出,日軍占領安陽期間,村民重又將大鼎掩埋起來。此鼎于1946年運往南京,藏南京博物院。1959年運至北京,現(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大方鼎為一巨型青銅器,通高1.37米,長1.1米,寬0.77米,重達875公斤。鼎體周圍以雷紋為地,上有龍紋蟠繞,四角為饕餮紋,腹內壁有銘文"司母戊"3字。該鼎是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在世界古代青銅器中也是僅見的。
我們往西北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女大將軍------婦好。這是婦好的墓地 ,墓室呈長方形,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8米。出土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等各類隨葬品1928件,貝6800多枚。其中銅鐃、銅鏡、玉雕人像、玉雕動物、象牙杯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從出土的青銅器上不少鑄有"婦好"銘文的情況分析,墓主人當為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曾率兵征夷方,討土方,伐西羌,一次率兵可達1萬多人,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女將軍。
各位游客,下面是我們的自由時間,請大家盡情的游玩吧,半個小時后,我們甲骨文區(qū)見面。感謝大家的配合,最后祝大家旅行玩的愉快。
描述河南景點的導游詞范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