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
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5篇
讓我們與當地的居民交流互動,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文化。這里的每一處景點和每一個瞬間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珍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篇1)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fā)掘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很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中國最早的一座寺院:白馬寺,以及中國四大石窟之首的――龍門石窟還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關林也在洛陽。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yè)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yè)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也是首屈一指。
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yè)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還有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以及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說到洛陽呢不得不講的就是洛陽三寶:這第一寶呢就是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參觀一下。
這第二寶呢就是洛陽水席,洛陽人對于水席,有著深厚感情。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倍受歡迎的席面,就是平時民間婚喪嫁娶、誕辰喜慶等禮儀場合,人們也慣用水席招待至友親朋。
當地人還把水席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遠方來客。大家有機會的話不妨品嘗一下。
洛陽水席的名稱的由來,一是水席多以湯湯水水為主,二是指行云流水般的上菜順序。全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先上八個涼菜(四葷四素),接著上十六個熱菜,其中除四個壓桌菜外,其它十二個菜,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
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唐時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露,就發(fā)明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初名武后宴,宋后改為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旅游業(yè)發(fā)展以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篇2)
各位遠到而來的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歡迎大家到我們北國水鄉(xiāng)——重渡溝來參觀游覽,我是景區(qū)內的一名講解員。我姓x,今天由我陪同大家走完重渡溝的全程,希望咱們能合作愉快,開心而來、滿意而歸。
【概況】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qū)于1999年7月10日正式接待游人,以典型的北國風光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游客。重渡溝風景區(qū)是集觀光、休閑、購物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qū),位于欒川潭頭鎮(zhèn)的西南部,東距古城洛陽150公里,西距欒川縣城50公里。來到景區(qū)內可觀野生的翠竹、品泉水、看瀑布,大小景點100多個,游覽面積30平方公里。有金雞河、滴翠河兩大景區(qū)構成的。景區(qū)內植被茂密、蓄水量大、泉水噴涌、落差較高,金雞河、滴翠河從山至下形成一個龐大的瀑布群。沿金雞河至劍插泉、天井泉、象吐泉也奇異般的盡觀在我們眼前,可謂是高峽飛瀑縱橫、肥鴨壯鵝嬉戲。水鄉(xiāng)特色濃郁,堪稱“北國一絕”,景區(qū)內竹林靚麗的風景線。
著名作家曾贊譽為“高峽飛瀑藏幽徑,綠水秀竹懷古情;豎看山水橫看竹,上聽鳥語下聽泉。”原始古樸自然的農家賓館也別具特色,大家置身于充滿了田園氣息的農家賓館中,可真正體會“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純樸的民間生活風情。河南省長李成玉贊譽為“重渡溝是旅游開發(fā)的典范,農家賓館的楷模,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
【重渡溝地名的由來】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奪位,建立新朝,天下大亂。柳秀率兵討伐,在南陽白河灘被王莽打敗。王莽聽說漢劉秀是漢王朝的后裔,便追殺劉秀,劉秀逃至伏牛山伊河(現潭頭盆地南緣)被伊河擋道。劉秀率部過河,見一無名溝口。便派人尋找當地人,卻不見人煙。劉秀說,我們同一條河先后渡了兩次,這條溝就叫做重渡溝吧。重渡溝因此而得名。
最后祝大家玩的開心!
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洛陽,我是這次洛陽之行的蔡導游,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游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qū)12.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共同組成著名的三大石窟。
龍門石窟地處伊河兩岸,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距今1500多年。伊河兩岸的山都是石灰?guī)r,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適合藝術造像,利于保存。石窟的大大小小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排列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在這里大約參觀2小時,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最大的盧舍大佛高17.14米,有六層樓高。最小的佛像僅2厘米,和指甲一樣大。一個個佛像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有的坐在蓮花寶座上,有的面帶微笑導游詞,有的怒目圓睜導游詞、腳踏夜叉。
游客朋友們,我先介紹到這里,大家自由活動,多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但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老人和小孩,11點30分我們在這里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
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篇4)
老君山,位于洛陽市西南方約150公里處,是伏牛山脈的主峰,相傳是道教始祖李耳(著名的“老子”)的歸隱修煉之地,北魏時在山中建廟紀念,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受到皇封,修建“鐵頂老君廟”,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頒賜老君山道經詔諭,封為“天下名山”。從洛陽的錦遠汽車站(也就是長途汽車站),乘坐開往欒川縣城的班車,在“老君山路口”下車后,再換乘當地的摩的,就可以到達景區(qū)售票處了。
老君山是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qū)之一,記錄了十九億年前造山等地質構造的演變過程,山中具有獨特的“滑脫峰林”地貌、壯觀的石林景區(qū)等景觀群,非常震撼心靈。山中樹木茂盛,風景如畫,處處都能看到山泉從山石縫隙中溢出,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中隱藏著十幾處瀑布,清澈的激流從數十米高的崖頂跌落下來。雨后的老君山,云霧環(huán)繞在各個山峰中,如果你去山頂,還有機會觀賞到極美的云海和日出。
老君山風景區(qū)面積龐大,主要分為居中的老君山主景區(qū)、西部的追夢谷景區(qū)和東部的寨溝景區(qū)。一般游客會用一天的時間游玩居中的老君山主景區(qū),這也是整個老君山風景區(qū)開放最為完善的區(qū)域。老君山主景區(qū)內包括了中天門、金頂、老君廟、南天門、玉皇頂以及馬鬃嶺等主要景點。老君廟自北魏始建以來,就是中原香客朝拜的中心;玉皇頂的道觀中供奉著玉皇大帝,這里也是山中觀景的絕佳地;金頂和馬鬃嶺則是觀看日出和云海的好地方。
行程推薦:
一日游
用一天的時間,游玩老君山的主景區(qū),是大多數游客的選擇。
大致線路:
靈觀殿-山腳下的老君像-淋醋殿-中天門-林蔭步道-臥云松-菩薩殿-老君廟、金頂-玉皇頂,然后原路返回。
游客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全程步行或者“步行+索道”的方式游玩老君山。在山下的靈觀殿與山腰的中天門之間,有景區(qū)的中靈索道;在中天門之上的臥云松與山頂的玉皇頂附近有景區(qū)的中天索道。
大部分游客會選擇乘坐第一階段的中靈索道,然后從中天門步行登上山頂的玉皇頂,中天門至山頂的道路不是很陡峭,一般在一個小時左右可以走完。
二日游
如果你時間充裕,可以用兩天的時間游玩老君山,大致線路:
D1:游覽老君山主景區(qū),當晚住宿在山中。
D2:從老君山山頂,選擇西面的追夢谷或者東邊的寨溝景區(qū)下山,分別到達景區(qū)的西大門和東大門。
老君山主景區(qū)內,在山腰的中天門和山頂老君廟附近都可以住宿,中天門附近有賓館,住宿條件比較好,老君廟周邊住宿條件比較差。如果你是準備第二天清晨去山頂看日出,那么你可以住宿在老君廟周邊。
追夢谷相比較東邊的寨溝景區(qū),山中道路更加的平緩一些,游客可以根據自身喜歡選擇其中一個下山。
整個景區(qū)有多處可以為游客提供餐飲服務,但景區(qū)內部分路段指示牌目前還不是很完善,游客游玩時需要多留心。
介紹洛陽風景導游詞(篇5)
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白馬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白嫱ァ奔醋鎺熤ピ?,“釋源”即佛教的發(fā)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白馬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里會更清晰的浮現出唐僧取經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呢!
說到“白馬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么叫“白馬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鴻臚寺的“寺”,后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白馬寺呢,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白馬馱經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經。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的像,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