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旅游解說導游詞
天津旅游解說導游詞
天津位于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今天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硖旖蚵糜谓庹f導游詞。
天津旅游解說導游詞篇1
盤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位于中國天津市北部薊縣境內(nèi),距天津120公里,西臨北京僅90公里,素稱“京東第一山”。
盤山主峰掛月峰,海拔864.4米,如春筍破天而立,雄渾巍峨,峭拔壯麗。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盤高懸峰顛,故名掛月峰。游人登峰遠眺,晨可觀東海日出,夜可望京城燈火。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師建,因地臨絕頂,云掩霧罩,敕賜今名。主峰前有紫蓋峰,形如傘蓋;后有自來峰,與掛月峰相連,峰頂建有八角重檐鐘亭,內(nèi)懸巨鐘;東有九華峰,狀如蓮花;西有舞劍峰,峰頂一平如砥。盤山五峰攢簇,佛界譽為“東五臺山”,群巒競秀,景色如畫。
盤山雄偉險峻,峰巒疊嶂,云海松濤,水石清奇,幽深迷人,以“五峰”、“八石”、“三盤之勝”而奇特稱絕。歷代曾建有72座寺廟,13座寶塔和皇家園林--靜寄山莊。清代乾隆皇帝28次游覽盤山勝境,曾贊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經(jīng)過近年深度開發(fā),恢復修建了入勝及天成寺、萬松寺、云罩寺等一批寺廟,新辟了多處景點,并建成了達千米的盤山客運索道。
盤山風景色勝區(qū)歷史悠久,寺廟、佛塔等文物古跡眾多,是有“東五臺山”美譽的佛教勝地,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盤山最著名的景觀天成寺小區(qū),座落在“三盤之勝”的下盤,清乾隆皇帝替身和尚云海法師曾在此修行。寺院內(nèi)有飛帛澗、涓涓泉,御碑、寶塔,以及虬枝四伸,形如傘蓋的千年古柏、古銀杏。寺內(nèi)大雄寶殿、三圣殿、江山一覽閣、臥云樓等建筑,雄偉莊嚴,樸實素雅,既彌漫著濃厚的佛教色彩,又具有宮苑氣氛和園林風格,使人流連忘返。
盤山最為著名的是盤山石刻。姿態(tài)萬千,形態(tài)各異,氣勢壯觀,分布于盤山石刻星羅棋布,有的刊鑿于碩巖峭壁,有的題刻于巨石之上;有太余大字,也有方寸之書。這里名人詩詞多,僅僅皇帝題記的詩文達300多首,是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詩集;這里書法碑刻豐富,形成年代長,書法體例多,賦予盤山石勝景觀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鐫于東、西浮青嶺之間險峻山口東側(cè)巨石之上的“入勝”二字,字徑2米,楷書,出自清末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榮祿之手筆,落款仲華,筆力清秀挺健,瀟灑自如。出處于古詩:山色蔥籠入勝境,空谷低回溪流聲。恰到好處地形容游人由此便開始了“入勝尋幽”的意境。
盤山的特色景觀是上盤松勝,萬千松樹,千姿百態(tài),與懸崖奇石,清溪響澗相得益彰,構(gòu)成了盤山絕妙的風景畫。盤山迎客松位于澗水之旁,八方橋畔,為盤山及到京、津地區(qū)著名的古樹名木之一。其干圍八尺,高足三丈,枝杈伸展,微向前傾,似在揖手迎客,謂為盤山迎客松。迎客松蒼勁挺拔,與周圍茅亭、石橋、響澗,點綴在山谷之中,極其和諧自然。
天津旅游解說導游詞篇2
石家大院是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的晚清民居群,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典雅華貴,磚木石雕精美細膩,室內(nèi)陳設民情濃厚。清光緒年建,為津門八大家之一石萬程之四子石元士宅第,稱尊美堂。
石家大院是石家位于石寶珩的住宅。光緒元年(1875年)動工興建,兩年后主要建筑完工,之后又不斷增擴、拆改,前后累計建設近50年,才建成一座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進、房屋278間的大型宅邸。有著“津西第一家”、“華北第一宅”的美譽,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宅。垂花迎門是宮廷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中的絕學,顯示著其豪華高貴。三道垂花門的門樓都是精雕細刻,門柱石鼓上的“八駿圖”和“丹鳳朝陽“由兩位巧石匠干了一年,耗銀500兩。
進入大門即是一條寬闊的長長的甬路,構(gòu)成大院的中軸線,長廊回廊大約有800米,甬路上有形式各異、建筑精美的5座門樓。從南向北門樓逐漸升高,寓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都是3級臺階,寓意為“連升三級”。道路東西兩邊各有五進院落。東院為內(nèi)宅,有內(nèi)賬房、候客室、書房、鴛鴦廳、內(nèi)眷住房等,現(xiàn)在陳列著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及天津民俗,細細觀覽,十分有趣。西邊的院落為接待貴賓的大客廳、暖廳、大戲樓、祠堂等,現(xiàn)已基本恢復了原有陳設。與內(nèi)宅相比,這里建筑用材更為考究,做工更為精細。大客廳院內(nèi)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可擋風避雨,當年從鎮(zhèn)外很遠就能看到。大戲樓寬敞華麗,可供200人聽戲飲宴,是華北民宅中最大的戲樓,京劇名家孫菊仙、譚鑫培等都曾在此獻藝,其中花靈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細刻,極為華貴。西院的西邊還有三進院落,是私塾先生教書及其他的專用房。
石家遷走后,大院開始衰敗,國民黨時期曾多次在院內(nèi)駐軍,任意拆改破壞,經(jīng)過“”浩劫,大院已面目全非。1987年開始修復,于1992年作為楊柳青博物館對外開放。
天津旅游解說導游詞篇3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00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qū)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qū)域而逐漸拓展的。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故里尋蹤”一名由此而來。
“天后宮”
這條街上有一座古廟,原名叫“天妃宮”,后改為“天后宮”。因此廟門以北的一段街,叫宮北大街;廟門以南的一段街,叫宮南大街。要了解這一帶的歷史,還要從這座古廟談起。
這座古廟是海神廟,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書和傳說中都真有其人。史書記載著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島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時間不會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島,嫻于水性,遂有一個美麗傳說流傳在民間:“能乘席渡海,云游島嶼間,人呼神女,又曰龍女”。在宋代,我國的航海事業(yè)雖有較大發(fā)展,但在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條件下,海上安全無保障是嚴酷的事實。廣大從業(yè)者幻想有一種超人力量,來保佑他們平安地飄洋過海,林默的一些傳說,便很自然地被選中作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們心目中的“保護神”。
據(jù)說,在北宋宣和年間,赴高麗使臣路允迪的船隊在海上遇風濤,7只船沉沒6只,路允迪受隨船人員啟發(fā),誠心祈禱林默的保護,所乘船只竟得生還。后來,由于路允迪的奏聞,對林默的崇信漸漸得到官府的承認。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將林默封為“靈惠夫人”;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為“靈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開始晉封為“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著天妃”。其間,封號一提再提,經(jīng)歷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過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對這位“保護神”作最后一次晉封,封號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達到皇封的最高品級,由天妃改為天后,民間俗稱“娘娘”。
元代以來,北方沿海一帶的海神廟,多稱“天妃宮”;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稱“天后宮”。
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帶設“直沽寨”之后,到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又在原地設“海津鎮(zhèn)”。元代建都北京,為維持朝廷軍政開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糧米,通過內(nèi)河和海路北運,史稱“漕運”。當時,船隊載著糧米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鎮(zhèn)),出發(fā),出長江口沿著海路北上,進入海河,駛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糧米,裝到小船上,沿著北運河運往北京。此外,在當時成為繁忙“漕運”樞紐。于是,在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這里建“天妃宮”;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后,又改稱“天后宮”。
這座古廟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張翥寫的一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祭祀的盛況:“曉曰三汊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巨三奠畢,喜氣滿宮袍。”
猜您感興趣:
4.天津五大道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