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參考
教師們應該怎么樣在《猴王出世》這門課程中表現出色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絡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學參考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猴王出世》教學參考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機靈勇敢、敢作敢為的特點。在課文中,對石猴跳入瀑布泉中的動作以及對石猴的語言描寫,都充分表現出了這些特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加以體會。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第二部分講石猴和群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fā)現了水簾洞。第三部分寫群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因此,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3個字。
2.能在充分默讀之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閱讀過程中,了解石猴高登王位,成為美猴王的經過,能體會到美猴王勇敢機靈、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課文的內容相對比較完整。在學習課文之前,有條件的同學盡量把《西游記》第一回讀完,進一步增強故事的完整性,其中精彩的情節(jié)能夠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使之走進名著。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中,“卵”“麋”“鐫”的讀音要注意讀得正確,書寫“卵”的時候筆順要寫正確。
2.朗讀指導
這一板塊的課文是古代白話文,很多詞句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首先要做到正確朗讀。在進行默讀訓練的時候,不能要求學生在1分鐘內讀300字左右,應引導學生邊默讀邊結合上下文或注釋理解意思,文字通暢后再流利以至有感情地朗讀。
3.閱讀教學
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講講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促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后,可組織學生分組交流討論不懂的問題。對于不理解的詞句,可引導學生通過多讀課文和查字典解決。值得注意的是,課文中有些詞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沒有必要。如“我們今日趁閑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一句,使學生大概知道“我們今天閑來無事,往這水的源頭走走,找找源頭在哪里,玩去嘍!”這個意思就行了。課文比較短,語言精練,節(jié)奏感強。要讓學生充分朗讀。教師還應在關鍵之處加以引導,使學生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感受祖國文化之燦爛,語言之豐富優(yōu)美。如課文中的“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把眾猴找到了“安身之處”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頑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再如“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等動作描寫,使人很容易感受到石猴勇敢、機靈的特點。對于“西游記”故事,學生大多并不陌生。這部帶有童話色彩的神話小說,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鮮明的人物形象,備受兒童喜歡。學完課文后,可開展語文活動,讓學生把從書中讀到的,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西游記故事,講給大家聽。在進一步體會孫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在課外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興趣。
4.活動提示
(1)思考與交流
“石猴是怎樣高登王位,成為‘美猴王’的?你是從文中的哪些內容中讀到的?”一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關注作者運用細致、準確的動作描寫、環(huán)境描寫以及石猴與眾猴之間的對話描寫,表現石猴的特點以及作者蘊涵在其間的感情的。當然,就本篇課文來說,理解作者蘊涵在其間的思想感情對于學生來說偏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結合作者的生平境況或是老師的介紹了解一些,其他的同學能夠感受到石猴的特點就可以了。
“默讀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了美猴王的‘猴’的特點?”一題要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關注這一點,文中的字詞都僅僅圍繞“猴”的特點來寫,但又超脫于猴,凝聚了人的情意,神的無所不能,這也是《西游記》受到讀者的喜愛,成為名著的原因之一。本文中,“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猿鶴為伴,麋鹿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瞑目蹲身,將身一縱”“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沒水,沒水”等等,形象地再現了與猴相似的生活習性以及頑皮好動、動作輕捷的舉止方面的特性。
(2)拓展與運用
“從‘猴王出世’的石猴到‘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美猴王有什么不同?讀一讀原著,說說他的本領是怎樣形成的。”孫悟空出世后學道、誅魔王、龍宮取寶、冥府銷冊、大鬧天宮,是他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作品側重描寫他反抗傳統(tǒng)、追求自由的種種舉動。孫悟空拜師學道,學得七十二種變化及騰云駕霧的高超本領;鬧龍宮,得到高超的武器金箍棒,這是表現他為了追求擺脫普通人的先天局限想獲得自由。鬧地府,勾銷生死簿上的名字,這是寫他追求超越生死的時間限制而獲得自由。大鬧天宮是全書最精彩的篇章,“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是高揚個性的宣言。作者是以欣賞的筆調寫出悟空蔑視傳統(tǒng)、反抗天庭的英雄風采。相形之下,作者又是以揶揄的筆調寫出神佛的昏庸。這在實際上顯示出要求擺脫傳統(tǒng)束縛,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從前七回中作者對孫悟空的描寫看,要求自由平等正是人的自然天性。作品生動展示了這種本能和欲望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在幻想中所達到的超越時空的狀態(tài)。天不拘兮地不羈的自由狀態(tài),永遠是人類追求不已的夢想。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孫悟空及其大鬧天宮總是有著永久的魅力。孫悟空出世的獨特性,使這個形象從開始就擺脫了父子、君臣的倫理道德關系的束縛,他帶領一群猴子過著“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生活。當他擺脫了普通人舉止、行動、力量的局限,擺脫了生死壽夭的局限后,他又要爭得與天神平等的地位。“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瑤天”,他要做真正的齊天大圣。作為個體的自由而言,悟空的追求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作為精神化身的悟空,其心性的放縱至此也可謂上天下地,莫能禁制。
(3)積累
這兩道積累題是引領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并積累文中精練、準確的詞語,感受名著的語言魅力,對仗整齊,用詞精準,富有極強的感染力,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個載體,引導學生到原文中去,大段地欣賞精彩的描寫,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品味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加點的三個詞引領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去推想,經過推想感悟的意思遠比字典中理性的概括生動得多,對詞語的推想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查字典解決。
以下詞語供理解時參考:
隱姓埋名:隱埋自己的姓名。
滔滔不竭:滔滔,水勢盛大。竭,干涸。形容滾滾不斷的大水。
喜不自勝:高興得自己不能探制住。
5.課時安排:建議3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學生在最初讀課文時,可能會覺得語句不通暢的障礙很多,因此這方面的問題會提得多一些,老師要給予恰當的幫助,給一些注釋,鼓勵多讀,只有多讀,才能形成語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猴王出世》課文原文
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suì)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zhāng)鹿為友,獼(mí)猿(yuán)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wán)耍。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兒,卻去那山澗中洗澡。見那股澗水奔流,真?zhèn)€似滾瓜涌濺。古云:“禽有禽言,獸有獸語。”眾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們今日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yé)!”喊一聲,都拖男挈(qiè)女,喚弟呼兄,一齊跑來,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眾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qiào)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zhèn)€好所在。石猴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jié)。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juān)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眾猴把他圍住,問道:“里面怎么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眾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zhèn)€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náo)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wěn)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隱了,遂稱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