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沒有輔導班老師好?
最近,某問答平臺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總覺得學校老師的專業(yè)水平普遍沒有社會輔導班老師水平高?”
問題一出,竟引來超過1000人作答。起初看到這個問題有些詫異,不過仔細想想,大概也明白了提問網(wǎng)友之所想。
現(xiàn)在不少孩子都在校外參加各類補習班,不論是上學還是補習,目的大致相同——提高成績。
因此,難免將所接觸到的這兩類老師拿來比較一番。不過這位網(wǎng)友的說法我們卻不敢茍同。如果這問題問你,不知你們會如何作答?
為什么有人這樣認為?
為什么會有人覺得“學校老師的專業(yè)水平普遍沒有社會輔導班老師水平高”?我們收集了不少評論,發(fā)現(xiàn)抱類似觀點的人通常有如下幾個說法:
☞ 說法一:現(xiàn)在不少學生都在外補課
有網(wǎng)友說,現(xiàn)在不少學生都參加校外補習班,其中不少補習班都是提前把教綱課程教授給學生,或者是把課堂上的知識再講一遍,再帶著學生刷題、講解,儼然是再把課堂學習重新進行一遍。
或許這正說明學校的課程有所缺欠,才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加額外的補習。
☞ 說法二:補課后,孩子的成績果然上升了
還有不少是家長的網(wǎng)友認為,盡管不少成績提升類補習班確實價格不菲,不管他們是怎么教的,孩子在參加之后,確實出現(xiàn)了以往掌握不大牢固的知識點終于學會了、以前毫無頭緒的題目會做了、以往背不下來的單詞和詩詞古文也記熟了等成效,成績也隨之有所提升。
在分外關注分數(shù)、成績的父母看來,這似乎是最佳證明。
☞ 說法三:孩子說,更喜歡輔導班老師
也有家長表示,雖然本身不懂教育,也沒有親身體驗過學校老師或者校外輔導班老師任何一方的課堂,但是自己卻非常關心孩子的反饋。
有些參加過補習班的孩子說,學校的老師不光上課,而且私下也會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諸多監(jiān)督管束,因此對學校老師不免心生敬畏,畢竟有哪個學生不怕老師呢?可是輔導班上的老師看上去更好說話,講課中還時不時摻雜著段子,好像更有趣了!
有不少家長將“孩子是否喜歡”作為評價老師專業(yè)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學校的老師都不如輔導老師”?
這七點可能被你忽略了!
不能否認,公辦學校間的師資水平確實存在差異;不可否認,校外培訓機構中不乏優(yōu)秀的教師;同樣不可否認,規(guī)范的校外輔導班對部分學生而言是學校學習的補充并有一定收效,可是我們倒認為,以此而判斷“學校老師的專業(yè)水平普遍沒有社會輔導班老師水平高”未免有失偏頗。
我們發(fā)現(xiàn),問答里熱度排名靠前的回答,大多是反駁該網(wǎng)友這一觀點的。我們將大家的觀點加以整理,說“學校老師不如輔導班老師”的朋友,這七點可能被你忽略啦!
☞ 首先,有一點毋庸置疑: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分數(shù)”,育人同樣重要。
某學習服務平臺董事長兼CEO陳向東認為,一般在公立學校,教學目標涵蓋范圍較廣,比如傳授知識、培養(yǎng)興趣,甚至為人處世的道理。
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可不僅僅是知識。相比一下,課外輔導班則不然,它的教學目標通常比較單一——提高考試分數(shù)。
這就決定了學校更著眼于人的長遠發(fā)展、教育規(guī)律,培訓機構則著眼于成績提升、家長體驗。
相比于公立學校,輔導班的教學內容更加緊湊高效,在精通考試的輔導老師的指引下,學生更容易快速提分。面對這樣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輔導班的老師更厲害的印象。
但其實呢,學校老師除了接受專業(yè)學科的知識性考核,還要懂得心理學、教育學,遵循教育規(guī)律。育人從來不是以分數(shù)單一論之,因此評價教師也不能單一論之。
☞ 學校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往往傾注更多精力,對學生也更為了解。
既然“育人”更重要,那么老師的作用就顯而易見了。為什么社會上往往會格外關注教師的道德水平問題?
正是因為大家對教師有這樣的職業(yè)期待,認為老師不只是“教書匠”,更在孩子們學習成長、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表率作用。
學校老師通常長時間與學生相處,有時這種相處甚至超過了孩子與父母接觸的時長,與僅僅在課后、周末、寒暑假見面的輔導班老師相比,這種關系顯然更穩(wěn)固、更重要、影響力也更大。
或許確實如不少孩子表面感知的那樣,一些學校里的老師看上去不如輔導班老師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但這何嘗不是為了保持威信、表率,隨時糾正孩子的行為舉止?
☞ 孩子在補習班,尤其是小班課的聽課狀態(tài)或許與學校課堂不同,補課之余是否還應反思孩子平時上課狀態(tài)?
很多孩子所上的補習班在規(guī)模上遠遠小于普通學校的課堂,尤其是一些一對一、一對多和小班課。相比之下,學校的課堂上少則也有幾十人,學校老師上課時難免有顧及不到的時候。
很多孩子在學校上課時,也因此精神放松甚至走神,不能全然集中精力聽課,學習效果自然不佳。可是到了小型補習班上,則不得不收斂這種懶散怠惰,認真跟上進度。
因此,對很多理解力、學習能力并不差的學生而言,在學校與補習班的“差距”或許反映的是自己不同的聽課狀態(tài)呀!
☞ 孩子成績提升,體現(xiàn)的或許不是老師間的差距,而是犧牲課余時間甚至休息時間換來的進步。
人與人之間注定存在差距,強求所有孩子都達到某一標準實際上并不理智。但很多家長還是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讓孩子努力一搏。
因此,有一些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或者單位時間內達不到預想的學習效果,就可能要接受家長的安排,利用課余時間參加額外的補習,用時間消耗來彌補不足。
這是家長和孩子作出的共同選擇,自然無可厚非,但也不能只以此來判斷學校老師、輔導班老師的高下。更重要的是,別長此以往用這種方式來壓縮孩子的休息時間,損害孩子的健康。
☞ “有趣”“孩子喜歡”未必代表專業(yè)水平更高。
公立學校的老師絕通常需要按照規(guī)定、規(guī)范去實施教學,即使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也需要考慮到全體學生以及教學影響,不能過于隨意地使用、實驗。
而培訓機構的老師身處市場化運作,他們身上別具個性的教學甚至會成為一塊亮眼的“招牌”。
這是兩種差異不小的運作體制,兩相比較,或許輔導班里的老師會更有趣、有更多機會探索學生所好。在對教育不甚了解的學生、家長面前,這些可能就構成了感覺他們水平更高的基礎。
不過要知道,在公辦學校內,有定期教科研活動,會讓教師快速成長;定期交流培訓,讓教師教學技能不斷提升,教師整體保持好的發(fā)展趨勢,這是一些培訓機構無論是資源還是投入都無法比擬的。
再者,在規(guī)范程度而言,學校老師通常遠遠高于培訓機構。知識都是教學大綱所要求的,不是要有多深,而是要講究怎么教讓學生能懂。
相比之下,學校的老師們往往會在前輩帶后輩、培訓、集體備課、賽課等等方式下積累比較規(guī)范、科學的教學經(jīng)驗。
☞ 市場化的包裝往往會迷惑人。
網(wǎng)友陳菜根認為,輔導班的老師嚴格意義上而言不能算是純粹的教師,而是“知識商人”。
培訓機構要把自己的老師們推出去、把課程“賣”出去,自然會在包裝上下足功夫,讓消費者覺得輔導班老師水平很高。
另外,個別培訓機構會找?guī)讉€往期學生作為“成功案例”來助力宣傳。這一招往往成效很大,會讓人誤以為培訓機構的老師挺厲害。
相比之下呢?公辦學校則沒有必要對老師們進行過度的包裝、宣傳。這才會讓某些人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覺得輔導班的名師、好老師更多。
☞ 校外輔導本應是學校教育的有機補充,一旦本末倒置,就偏離了教育本質,恐怕得不償失。
當然,說了這么多,我們并不是想將兩類老師作為對立方加以比較,一定要分出高下。
畢竟,不論身為哪類老師,只要誠懇、踏實育人,引導孩子對讀書產(chǎn)生興趣、對知識充滿渴望、對未來滿懷信心,就值得大家敬重。
希望大家正確看待二者的關系,別違背教育規(guī)律,影響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