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語文優(yōu)秀教案設(shè)計_《談骨氣》優(yōu)秀教案
《談骨氣》語文優(yōu)秀教案設(shè)計_《談骨氣》優(yōu)秀教案
《談骨氣》是吳晗的一篇號召人民團結(jié)奮斗為主旨的議論文,《談骨氣》的優(yōu)秀教案你們知道多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談骨氣》優(yōu)秀教案設(shè)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談骨氣》教案設(shè)計篇一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說理層次,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學習議論文論據(jù)運用的典型性、嚴密性、概括性的特點。
3、認識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學習前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做個有骨氣的人。
教學重點:
學習議論文論據(jù)運用的典型性、嚴密性、概括性的特點。
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師:人,之所以能夠站立,主要因為人有骨頭。人體是由皮膚、肌肉、骨頭、內(nèi)臟等幾部分組成的,在這些組成部分中,最堅硬的要數(shù)骨頭,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到醫(yī)院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病人有骨折的,有骨破裂、粉碎的,但絕沒有變曲的。骨頭就是這樣寧折不彎,因此我們把這種剛強不屈的氣概叫做骨氣。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九課。(出示標題《談骨氣》) 請生讀題。
1、解釋“骨”多音字讀法。 ⑴請學生 注意讀題人的“骨”的聲調(diào)。⑵檢查多音字“骨”三種讀音的掌握情況。
2、簡介作者。 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本身就是一個極有骨氣的人。他堅持真理,反對邪惡。十年動亂中,由于不肯向反動勢力低下高貴的頭顱,連同妻子、女兒一起被迫害致死??梢哉f: 文如其人
3、寫作背景。 吳晗先生這篇短論寫于六十年代初期。當時,正是由于我們工作上的失誤和蘇聯(lián)社會帝國主義背信棄義的叛賣行徑,經(jīng)濟處于暫時的嚴重困難時期。一部分人在困難面前猶豫彷徨起來,甚至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極少數(shù)人則企圖從某些國家那里乞求恩賜,想討根什么魔杖來創(chuàng)造奇跡。 在這樣一個關(guān)鍵時刻,吳晗同志沒有動搖,他對我們黨和我們國家的前途依然充滿信心。他想到了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八月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發(fā)出的斷言:“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他堅信,有骨氣的民族,是任何敵人也嚇不倒、任何困難也壓不垮的,于是懷著滿腔愛國熱情,以毛主席概括出來的這一命題為中心寫下了《文天祥的骨氣》、《愛國學者顧炎武》、《論民族英雄》、《談骨氣》等一系列論文,有意識地向人們集中進行“骨氣教育”。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看看我們能從中又能得到些什么啟發(fā)。
4、齊讀課題。
二、默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
師: 這是一篇比較典型的短論,文章由三部分構(gòu)成,即提出問題(提出論點)——分析問題(論證論點)——解決問題(總結(jié)歸納)。(板書黑體字)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據(jù)此給課文劃分段落,找出各個部分的起止,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板書: 第一部分(1段):提出論點,獨立成段,開宗明義。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第二部分(2-9段):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論證中心。
講道理 擺事實
☆ 富貴不能淫(誘惑、放縱) —— 文天祥誓死抗元 南宋丞相
貧賤不能移(移動、改變) —— 窮人不食嗟來之食 春秋平民
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 聞一多拍案而起 舊中國學者
第三部分(10段):照應(yīng)開頭,總結(jié)全文,發(fā)出號召。
三、文分析:(第一部分)
1、齊讀文的中心論點。
師: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
生: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齊讀二遍 )。
2、比較句子。
師:作者在提出這一論點時帶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我們不妨比較一下,體會下面句子與論點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中國人有骨氣。 為什么強調(diào)“我們”? ——表達了作者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句子也通順,情感語氣完全不同) 為什么說“是有骨氣的”?——在語氣上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
3、學習孟子的話。 問:吳先生認為:什么樣的人是“有骨氣的人”?(由此問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二節(jié)孟子的話)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孟子的話,意思是說,高官厚祿不能惑亂他的心,貧窮困苦不能改變他的行,強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這就是大丈夫的氣概。作者用孟子的話來解釋“骨氣”的含義。 淫:本意,放縱。文意,誘使,迷惑。 移,改變,改動。屈,使……屈服。
4、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孟子的話。 學生齊背 。
四、分析第二部分。
1、概括事例。
師:課文列舉了哪些事例來進行論述,支撐論點的?
請三個學生讀文,其余
思考:怎樣用三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5~7段的三個事例?(提示盡量用課文的重要詞語)
概括三個事例: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敗,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慷慨犧牲。 ——拒絕降元
?、诠糯F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不食嗟來之食
③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努對敵人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拍案而起
2、分析論據(jù)。
論據(jù)是為論點服務(wù),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二部分的三個材料能否證明這一論點。
(1)首先來看文天祥
☆、文天祥《過零丁洋》;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蒙古兵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農(nóng)田荒廢,百業(yè)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zhàn)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xiàn)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qū)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蒙古卻意在滅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fā)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毅然臨危受命,在二三月內(nèi)便組織了第一支隊伍近萬人。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的義兵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zhèn)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jù)他在《指南錄后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經(jīng)過千辛萬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宋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復(fù)失地。震撼了江南,使元統(tǒng)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diào)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余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zhàn),遂致大敗,部將數(shù)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nèi)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不幸兵敗,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tǒng)領(lǐng)義軍在戰(zhàn)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茍生。說:“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后,非所懼也 “。他不跪元朝官員,凜然正氣。,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只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說:“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在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過零丁洋》中最末兩句。此詩集中表現(xiàn)了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提問:⑴、文中為什么不象老師剛才所讀的文天祥的例子那樣詳細具體呢?
答:議論文中的記敘為證明論點服務(wù),只需簡明概括。而記敘文則要求詳細具體。
——論據(jù)的概括性。
⑵、作者為什么要先舉這個例子?文中哪句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找原文讀說)
答:“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xiàn)出來了。” ——論據(jù)的典型性
?、?、既然已經(jīng)很典型,為什么還要舉第23個例子?
答:1、著重點不同。2、階級不同,身份階層有代表性。3、時代不同。時間跨度大,縱橫古今。
——論據(jù)的嚴密性
(2)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窮人和聞一多。
?、?、問:為何快餓死的窮人不吃嗟來之食?
明確:這個窮人是人窮志不窮,他是有骨氣的——“貧賤不能移”。
⑸、問: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也是“貧賤不能移”的表現(xiàn),能不能替換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答:不能。見上。
?、?、聞一多先生的骨氣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威武不能屈”。
?、恕⑴e例說說還有哪些事例能夠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作者是歷史學家,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有骨氣的文相武將、田夫野老如夜空群星,俯拾皆是,而作者為什么只選這3個例子? ——論據(jù)的代表性
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官、民、士,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不同出身的人物,所引孟子3句話也分別在這些歷史人物身上體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