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中華少年預(yù)習教案
小學語文中華少年講述的是什么樣的少年?作者想借此表達什么思想感情?教師 該如何做好課前準備呢?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中華少年預(yù)習教案,教師們不妨參考一下。
小學語文中華少年預(yù)習教案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簡介作者:
1.激情導入:同學們,當我們中國從四川地震的災(zāi)難中走出時,當2008奧運會場上中國運動健兒奪得一枚又一枚金牌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生回答)是啊!熱愛祖國是人世間最純潔最博大的情感,作為中華少年的我們應(yīng)該為自己的國家而驕傲和自豪。今天我們師生共同走進詩歌《中華少年》。出示課件1
2.簡介作者: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對他有那些了解?
學生匯報搜集的資料。出示課件2
2.檢查預(yù)習:這首詩歌共有幾節(jié)?分別寫了那些內(nèi)容?(學生回答)出示課件3
二.合作學習,初悟詩情
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的智慧無窮,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相信通過你們的努力,通過合作學習定會理解這首詩歌的情感。(全班分4大組,每組學習兩節(jié)詩歌,每個大組分2個小組,一組學習朗讀,一組交流詩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達方法。)
出示課件4
三.展示交流,品句悟情
同學們,經(jīng)過你們的積極參與,現(xiàn)在來匯報你們的學習成果。(分組匯報,教師相機指導每節(jié)中重點句子朗讀的語氣以及含義)出示課件5—8
四.誦讀表演,升華情感
同學們,你們愿意在美妙的音樂聲中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嗎?請四位同學和全班同學合作朗誦這首詩歌。出示課件9以及輕音樂
五.總結(jié),拓展延伸。
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們能為祖國譜寫璀璨的詩篇。再過幾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們祖國媽媽的生日,我提議,我們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唱一首愛國歌曲,朗誦一首愛國詩歌或散文,激情演講等方式表達我們中華少年對祖國媽媽生日的慶賀。請同學們下去認真準備!
小學語文中華少年預(yù)習教案第二課時
學生:自學課文,找一找,你可以從詩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關(guān)的資料。
讀通,把課文讀得字正腔圓
1.自由朗讀課文,帶有生字、新詞的句子多讀幾遍,劃出自己覺得最難讀好的句子。
2.同桌之間讀一讀課文,指出對方讀得特別好的地方,一起讀一讀這些詩句。
3.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分別承擔“甲、乙、丙、丁”四個角色,一齊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適時糾正、指導。
讀懂,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
1.自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的情境,說說自己最喜歡讀哪一個段落。
2.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教師適當指導與點撥。
第1自然段:我們都是中華少年
引導學生劃出“高原──雪蓮”、“寶島──乳燕”、“草原──雄鷹”、“黃土坡──紅高粱”。
自由說說:
(1)透過這些詞語,你有哪些與此相關(guān)的聯(lián)想?
(2)把四組詞語聯(lián)系起來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學分角色朗讀第一段詩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園
大聲朗讀。
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有哪些給了你人生的啟迪,借鑒詩歌的表達試著說一說。
指名四位同學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詩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華精神
在這兩段詩中,出現(xiàn)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與先烈?你最想跟同學們介紹的是哪一位?
指名學生作簡要的發(fā)言,特別要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用典,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由五月端陽與愛國詩人屈原;中秋月色與中華傳統(tǒng)等。
第5自然段:苦難的母親,驚醒的睡獅
出示:
黃河的纖夫拉不直問號般的身軀,
長城的古磚擋不住洋炮的彈片。
多次指名朗讀這兩句詩,引導學生聯(lián)想,描述仿佛看見的場景。
出示并提問: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讓東方的雄獅從噩夢中奮起。
教師:本句當中涉及的是哪兒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響徹大江南北,
中華啊!展開了嶄新的畫卷。
教師:這句詩寫到了什么歷史事件?
指名四位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四段詩句。
第6.7.8自然段:中華的未來,少年去開創(chuàng)
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遇到不明白的詩句,可以問老師。指名小組,匯報朗讀。教師作精要的點評,以肯定與鼓勵為主。
讀美,把課文讀得聲情并茂
1.自由朗讀全文,試試用一兩句簡潔扼要的話,說說讀了這一首詩的體會。
2.推薦班級當中朗讀最好的4位同學,分別擔任“甲、乙、丙、丁”四個角色,表演朗讀。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學,先在自己的課文里做一些記號,以免在表演朗讀的時候,讀錯句子。
3.四位學生表演朗讀,有條件的為朗讀配上背景音樂。
4.自由組合,排練詩朗誦:《中華少年》。
四、課外延伸
收集朗誦詩,課外開展詩歌朗誦會??梢越Y(jié)合本冊第六組安排教學內(nèi)容。
看過“小學語文中華少年預(yù)習教案”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