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課文魯迅預習導讀
課文風箏是魯迅的作品,那么魯迅先生會怎樣描述這個風箏呢?圍繞這個風箏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同學們不妨提前看看課文。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風箏課文魯迅預習導讀,希望對您有幫助。
風箏課文魯迅預習導讀一
《風箏》回憶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發(fā)了自己懺悔、自責的思想感情。“我”向來不愛放風箏,并且不允許自己的小兄弟放,一次還粗暴地毀掉了他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但是后來,在“我”接觸了外國教育方面的書籍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于是非常懺悔,渴望得到補救。但當“我”對已屆中年的小兄弟提及此事時,小兄弟已經(jīng)忘卻。對此,“我”不僅沒有釋然,反倒心情更加沉重。
在整個故事當中,至少有兩點是發(fā)人深省的。其一,“我”對小兄弟粗暴的傷害,用魯迅先生的原話叫“精神的虐殺”。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愿望,只因有悖于成年人的“信條”就被扼殺,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一種悲劇的意味。在文中,“我”的沉重和悲哀被一再地強調,這不僅有力地表現(xiàn)出魯迅先生一貫具有的自我批判意識和自我反省意識。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對這種摧殘人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惡痛絕。其二,當多年后“我”又面對小兄弟準備道歉時,他卻表示已經(jīng)忘卻此事,“我”聽后不僅沒有解脫,心情反倒更加沉重。因為當年的虐殺者和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F(xiàn)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卻已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在篇末,作者寫到:“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里“肅殺的嚴冬”和開頭“春日的溫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抒發(fā)了作者對“春”的摯愛和對“冬”的憎惡。這里的“春”可以理解為美好的事物、幸福的生活,而“冬”則是黑暗的社會制度、壓抑的民眾生活的象征。
那么為什么“我”會發(fā)覺自己少年時對小兄弟的舉動是粗暴的呢?是因為“我”后來閱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從書中“我”知道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埂?rdquo;由此,我們又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做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只有科學思想,才能照亮中國人的行為。
總之,《風箏》由“精神虐殺”所引發(fā)的深沉自責開始闡發(fā),對眼前的“社會虐殺”給予強烈的揭露和抗議,將自我批判和社會批判成功地結合起來,是一篇意蘊深厚、發(fā)人深省的散文詩。
風箏課文魯迅預習導讀二
本文是一篇以表現(xiàn)手足親情為主題的散文詩,但選材角度新穎,于兄弟間發(fā)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xiàn)濃濃的親情??墒?,細品這篇作品,作者的立意可謂遠不止于此。從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憂交集的形象看,這篇作品還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深刻地闡述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全詩情詞真切,人物形象鮮活,個性分明,思想深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風箏課文魯迅預習導讀三
1、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2段),“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
第二部分(3、4段),當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風箏給他造成的傷害。
第三部分(5~8段),時過境遷,“我”為當年的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
第四部分(9~12段),“我”想討弟弟的寬恕,小弟已全然忘卻,這更平添了“我”心頭的沉重。
2、中心意思:
文章回憶兄弟之間的一件往事。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精神的虐殺”。時隔久遠,但我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已全然忘卻,每憶及此,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3、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平實、選材精巧、結構別致,使《風箏》這篇作品不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風箏課文魯迅預習導讀相關文章:
1.魯迅風箏讀書筆記
2.風箏魯迅讀書筆記
4.魯迅風箏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