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是怎么學英語
清朝人是怎么學英語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大英帝國特使——馬戛爾尼伯爵曾奉命覲見乾隆皇帝,請求互通商貿(mào),卻吃了閉門羹,無奈悻悻而返。下面學習啦小編收集了一些關于清朝人學英語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朝人學英語方式:學校中西并進 “寄托”美國
康熙皇帝設立的四譯館最終成了“擺設”。到了晚清,在外交場合,清政府不得不雇用外國人擔任翻譯。這些外國人往往是各國使節(jié)的翻譯,也可能是在華的傳教士,但有一點共性是,他們在談判過程中總是使用各種伎倆為本國謀利益。迫于這種情況,清廷率先在京滬穗三地設立了同文館,致力于培養(yǎng)精通外語的高級人才。除此之外,各地的水師、船政、鐵道等學堂也紛紛開展外語教學。
京師同文館于1861年首先設立英文館。在英語教學上,直接移植當時正在歐洲盛行的“語法翻譯教學法”,即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中英文互譯練習來學習和掌握英語。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淺解辭句、練習句法、翻譯條子”,到了高年級,課程則擴大為“翻譯選編、翻譯公文、練習譯文”等內(nèi)容。同時,學生還得不斷地翻譯西方書籍,成績顯著者可以得到不菲的獎勵。
并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后,這種英文學習法仍沒有多大改觀。茅盾先生曾回憶他在北京大學預科求學時的經(jīng)歷:“那時候學英語,不像現(xiàn)在從發(fā)音規(guī)則學起、循序漸進,我們認、讀、寫英文字像認、讀、寫漢文方塊字一樣,先生硬教,學生硬記,天天默寫單詞,天天背課文……”
清朝人學英語方式:官員漢字注音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是中國維新思想的先驅。他很早就意識到中國在科技上的落后,為此,他注意“采訪夷情”,派人專門收集澳門出版的外國人辦的報紙書刊,并把出身低下卻懂英文的人招入欽差行轅,進行被當時頑固派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翻譯工作。
為了獲得關于西方的第一手資料,55歲時,林則徐開始自學英語。怎奈當年沒有音標,林則徐學習只能靠死記硬背。為了便于記憶,他利用漢字給英文單詞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邊注上“柴諾”,doctor后注“諾克拓”,trade注“吐烈”。
到了晚清,皇權已被架空,國家權力牢牢地掌握在漢族主流階層的手中。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是著名外交家,他不會外語,卻深諳“臨時抱佛腳”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會找翻譯學幾句寒暄語,現(xiàn)學現(xiàn)賣,倒也應酬得來。
清朝人學英語方式:文人口誦筆譯
政客們紛紛攘攘,東一棒槌、西一榔頭的漢字注音學習法,只能Chiglish味兒十足。真正值得當代人追逐崇拜的,應當是民國的學院派文人。
雖說”辮子教授“辜鴻銘屢屢被自由主義者們罵成”老古董“,但在英文水平上,譏諷者們卻很難望其項背。辜鴻銘10歲時就隨義父布朗在蘇格蘭接受嚴格的德文和英文教育。布朗雖是英國人,但他的教法更神似中國的私塾教育——死記硬背。半年多的工夫辜鴻銘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背了下來。
之后,辜鴻銘開始了半月學一部莎士比亞戲劇的英文學習計劃。天資聰明的辜鴻銘越背越快、過目不忘,計劃又改為半月學三部。這樣不到一年,辜鴻銘已經(jīng)把莎翁的37部戲劇都記熟了。辜鴻銘后來在北京大學教英語時,有學生向他請教掌握英語的妙法,他回答得很簡單:“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作為一名游走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學者和文學家,林語堂的英語學習法自有其特點,樸樸素素、簡簡單單地總結起來,就是注重口語訓練。林語堂認為學英語必須有全句的觀念,“不能專念于單字。學時須把全句語法、語音及腔調(diào)整個讀出來”;“口講必須重疊練習”,使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吸收英文的句法,久而久之,自然順口。
對于滬上小姐張愛玲來說,提高英文的好方法就是不斷地把自己的習作由中文譯成英文,再由英文譯成中文,并盡量避免重復的詞句。反反復復,英語水平就會大有提高。
清朝人學英語方式:商人英漢夾雜
當中國人在地球的一端搖頭晃腦地背誦著“How do you do”時,地球的另一端,美國人早已用“Long time no see”相互寒暄。昔日的古典雅言正在逐漸淡出美國人的口語,Chinglish竟成了一時的風尚。其實,這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英語,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國商人的口齒間。
自《五口通商章程》簽訂后,中國東部沿海及長江沿線各港口陸續(xù)開放。一時間,外商云集,貿(mào)易量的不斷攀升,讓中國各地的商販們趨之若鶩。
然而,由于精通商貿(mào)英語的外事人才緊缺,也為了能順利躋身上流社會,商人們不得不硬著頭皮自己學起了英語。在與外商交談時,連估帶猜、中英夾雜,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混合語。因為當時上海的商業(yè)機構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涇浜的兩岸,于是人們把這種“四不像”似的語言稱為“洋涇浜英語”。
即便如此,但千萬別以為“洋涇浜英語”就是下里巴人的專利。董橋先生曾提到他有一次跟老上海喝茶,聽到鄰座有人很謙虛地對他的茶友說:“我只會說洋涇浜英文!” 那老上海忍不住小聲說:“他也配?”哈哈,可見正宗的洋涇浜也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的專用語!
猜你感興趣:
1.清楚用英語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