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故事4則
實踐證明,在數(shù)學教學中充分利用講故事,創(chuàng)設(shè)情境,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的教學故事,歡迎參考!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故事篇一
六(2)班星期二下午的數(shù)學課是排在體育課后面的,有時到了上課時間,學生還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的,精神分散,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有一次上這節(jié)課時,我就給學生編了一個數(shù)學小故事。結(jié)果,學生不但沒有因為體育訓練而影響學習,反而精神集中,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事實上,教材中很多應用題都屬于數(shù)學故事題,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懸念。下面是我講給學生聽的一道數(shù)學故事題:
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里,一只青娃爬過來安慰道:“這井壁太高了,隨遇而安吧。我在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習慣了。”蝸牛心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青娃那樣生活在這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問青娃道:“青娃大叔,請問這口井有多深?” 青娃說:“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么沉重的殼,怎么爬上去呢?”蝸牛沉默不語,心想我要用實際行動來回答,它順著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上去了。”然而,它太累了,便決定睡上一覺。早上醒來,蝸牛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睡著后從井壁上滑下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到了晚上蝸牛睡覺時又滑下了4米。爬呀爬,最后堅強的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蝸牛爬上井臺用了幾天時間呢?同學們能算出來嗎?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后,顯得很激動,很想知道答案,有位學生還在日記中寫到,要向蝸牛學習,學習蝸牛那種契而不舍、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學習上只要我們努力去學了,一天一天去積累新的知識,成功就會屬于我們的。
這個故事的導入我認為起碼有兩個作用:1、利用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設(shè)置懸念,把學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喜歡上你的課,變被動為主動;2、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讓學生學習蝸牛那種契而不舍、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學習上就應該一天一天去積累新的知識,忘記了就應該及時的去復習。
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數(shù)學內(nèi)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如果老師不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總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來講授,那么,肯定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談不上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了。要想當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應該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同時,悉心推敲每一節(jié)課的講授方法,只有學生喜歡,才會認真上課,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學生去聽、去學。學無止境,讓我們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吧!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故事篇二
兩百多年以前,在清代乾隆五十年的時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宮擺下千叟宴,3900多位老年人應邀參加宴會。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紀特別大。
這位年齡特大的老壽星有多大歲數(shù)呢?
乾隆帝說了,不過不是明說,而且是出了一道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大臣紀昀在一旁湊熱鬧,也說一說這位老壽星的歲數(shù),當然也不是明說,而是對出了下聯(lián):
古稀雙慶,又多一個春秋。
對聯(lián)里講些什么呢?這位老者的歲數(shù)究竟是多少?
先看上聯(lián)?;拙褪羌鬃樱粋€甲子是60年時間。“花甲重開”,是說經(jīng)過了兩個甲子,就是120年,這還不夠,還要“外加三七歲月”,3和7相乘,是21年,所以總數(shù)是60×2+3×7=141。
可見乾隆皇帝是說,這位老人家141歲。
再看下聯(lián)。“古稀”是70歲。唐代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中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當然,我們現(xiàn)在生活條件和醫(yī)療條件好了,七十自稱小弟弟,活到八十不稀奇,可是直到半個世紀以前,能活70歲還是值得驕傲和令人羨慕的,往往要好好地慶賀一番。“古稀雙慶”,是說這位老先生居然有兩次慶賀古稀,度過了兩個70年,并且不止這些,還“又多一個春秋”,總數(shù)是70×2+1=141。
可見紀昀是在變個花樣說,不錯,這位老年人是141歲。
>>>下一頁更多精彩“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故事4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