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復習方法 >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時間: 欣怡1112 分享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總的來說初中歷史知識還是比較有趣的,但是想要學好歷史靠死記硬背很難,需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為此,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國古代史部分

  一、元謀人

  北:P2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遺存:(P3-P4)

  生活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

  生活地點: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基本情況

  (一)河姆渡遺址:

  北:P9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yǎng)豬、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式的,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qū)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遺址:

  北:P7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

  P8遺址四周建有許多圓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員的住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居民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P9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為紅色,上面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

  四、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北:P12炎帝和黃帝黃河流域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

  P14炎、黃二部族走向聯(lián)合,占據(jù)了中原地區(qū)并不斷繁衍,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P15禹是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

  北:P15堯年老后,部落聯(lián)盟推舉舜為繼承人。后來,舜又以同樣的方式傳位給禹。這種通過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禪讓”。

  [考試說明]國家的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一、夏朝建立的史實

  北:P2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

  二、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

  北:P2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三、西周分封制

  北:P28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shù)氐氖聞铡7址庵埔?guī)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wèi)周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到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各諸侯國保持密切聯(lián)系,共同抵御“蠻”、“夷”、“戎”、“狄”等。

  P29分封制的作用: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絡,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tài),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和文化發(fā)展。

  四、商鞅變法

  1.主要內容

  北:P43戰(zhàn)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役。從事商業(yè)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照功勞的大小封爵。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就沒有爵位。承認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護土地私有制;推行縣制,把鄉(xiāng)、邑、聚合并成縣,縣的長官稱為縣令,由國君任命;統(tǒng)一度量衡,在秦國范圍內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2.歷史作用或影響

  北:P44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考試說明]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

  一、陳勝、吳廣起義

  北:P66陳勝、吳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

  二、張騫通西域

  北:P81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lián)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這是今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統(tǒng)轄的開始。

  三、絲綢之路

  北:P83《絲綢之路示意圖》

  P83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P84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四、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北:

  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P69—72,P71《秦統(tǒng)一文字表》和《秦統(tǒng)一貨幣示意圖》

  政治上: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分為36郡,郡下設縣。

  思想上:焚書坑儒(小字部分)

  經濟、文化上:車同軌(統(tǒng)一車輛形制,規(guī)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是六尺),書同文(統(tǒng)一小篆為標準文字,后推行隸書),統(tǒng)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軍事上:修萬里長城

  作用:以后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制度。

  五、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主要史實

  北:P74—76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治上:采納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

  加強監(jiān)察制度。在中央設司隸校尉,在地方在13個州部設刺史。

  軍事上:出擊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脅。

  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交往: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對外交往:開拓了絲綢之路。

  作用: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tǒng)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

  六、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及評價秦始皇、漢武帝

  [考試說明]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一、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北:

  P102官渡之戰(zhàn),P103赤壁之戰(zhàn),P105《三國鼎立形勢圖》

  魏、蜀、吳建立

  220年,曹丕,魏,洛陽

  221年,劉備,蜀,成都

  222年,孫權,吳,建業(yè)

  二、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的開發(fā)

  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qū)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qū)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南方比較安定。

  三、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P115

  改革內容:(1)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2)要求南遷的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數(shù)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樂、胡舞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國古代史(歷史七年級下冊)

  一、隋唐科舉制度:

  北:P20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chuàng)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二、武則天

  北:P13-15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yōu)秀人才。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斷續(xù)發(fā)。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四、唐與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鑒真東渡

  北:P33鑒真到達日本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斬醫(y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識圖P34鑒真東渡示意圖)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圖)

  六、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略

  [考試說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xiàn)了南移的趨勢。兩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

  北:P75-76 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為元世祖。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借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于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于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并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fā)我們大家什么內容須詳讀精思,什么內容要略看了解,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前因后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yǎng)成圈點批注,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yǎng)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后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zhàn)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什么是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2)美國為什么要(1)實行“冷戰(zhàn)”政策?為什么能夠實行“冷戰(zhàn)”政策?(3)“冷戰(zhàn)”政策的實質是什么?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于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fā)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xiàn)。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有同學就提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辦法能緩解當時美國的狀況,林肯會怎么做?那么美國的今天又會是什么樣子?”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思維就等于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初中歷史學習建議

  一、高精度鞏固知識點

  1.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間、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的前后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如世界現(xiàn)代史“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經濟危機出現(xiàn)的原因;二是經濟危機的出現(xiàn);三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四是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這四個知識點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共同構成了關于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完整知識體系。

  2.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于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wěn)定。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準確定義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試題第7題“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c.系統(tǒng)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便可輕易選a。又如第8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居列強之首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d.有利于美國加快侵華步驟”。該題主要考查門戶開放的外延,即影響,為“有利于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

  3.區(qū)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qū)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準確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試題第26題“蘇聯(lián)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之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yè)④通過發(fā)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y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xiàn)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lián)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

  1.抓點。如士族制度問題,可抓住四個點:①魏晉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形成士族制度;②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勢力發(fā)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勢力漸衰;④唐朝末年,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士族被進一步摧垮。這樣,對士族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明確的認識。

  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都是“點”,由這些點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fā)展史。

  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tǒng)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猜你喜歡:

1.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冊

2.初中歷史知識點大全

3.初中歷史知識點匯總

4.初三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5.初中歷史知識點整理

383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