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怎樣讀書的
孫中山是怎樣讀書的
民主革命開拓者,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后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他一生的傳奇經歷和精神魅力一直教育和激勵著后人。孫中山曾自述自己一生嗜好:“除革命而外,唯有讀書而已。”為革命而讀書,以讀書求知推動革命,二者相互促進,伴其終生。今天和小編一起來認識這個偉大的人物。
偉大的孫中山愛讀書
領袖人物中,真正能讀書,讀得多、讀得深入、對中西方文化都用心體悟而又能經世致用者,孫中山是其中一個。
當年,有人給孫中山起了個綽號“孫大炮”,謂只會吹牛之意。比如胡適,一直認為孫中山能說會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學問。有一次,胡適去拜訪孫中山,兩人茶敘座談,胡適見屋里滿架的書,心中疑惑孫中山是否翻過。一會兒孫中山有事走開,胡適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打開一看,書里圈圈點點,幾乎每一頁上,孫中山都有重點畫線和各種批注。又抽了好幾本看,居然沒一本不是這樣。胡適很慚愧,后來對人說起這件事,他說:“孫先生可是一門不可輕視的實炮。”
一名收藏過孫中山書籍的人說,他有一冊中山先生讀過的《大學》,書里有很多批注,在“明德親民”“格物致知”等處,孫中山批注尤多。1922年底一天,孫中山見報上一則美籍律師佑尼干在滬逝世,由美籍領署代為拍賣其藏書的消息,便要全部收購。這批書送到他寓所后,不到3個月,孫中山即去廣州,很多書上都已落下批注?!度鹗空肪褪瞧渲幸槐?。
孫中山燕居之暇或辦公之余,總是能靜下心讀書,每每手不釋卷。不論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自然科學、文學和哲學各種書刊,都能潛心閱讀。在指揮作戰(zhàn)的時候也帶著書。旅行時行囊里最多的,是新出版的各種書籍。他對各種社會思潮了解很早,也很深。
孫中山愛讀書的事例
當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生活相當困難,受人資助才能延續(xù)生活,但他時常把僅有的一些錢用來買書,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當時稱“民約論”)、富蘭克林的自傳、《拜倫詩選》,還有許多關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書籍。他對人說:“生活苦點沒關系,兩個小面包,可以當一頓飯,一兩頓不吃也沒關系,可不看書就受不了了。”
他特別喜歡研究各種海陸地圖,因著作需要,常請人代為購買。孫中山對世界地理特別是中國地理極為熟悉,所以在他寫《建國方略》時,提出了全國修建鐵路20萬里、公路百萬里的偉大構想以及疏導黃河、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和如何建設各大港口等一整套實業(yè)計劃。今天來看,他的這些構想,仍相當切合中國實際,是相當高明的。
有一次,有人問孫中山,“每次我們看見你,說不到三句話,你就是講革命,究竟你在革命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嗜好呢?”孫中山回答:“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孫中山先生時說:“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lián)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
孫中山為研究平均地權學說,曾仔細研究德國人在青島實行的土地公有辦法。又請了兩名日本顧問協(xié)助研究,也無成果。于是他致函一些黨員,說自己研究如何解決中國土地問題,沒找到有效辦法,要求大家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孫中山讀書最大特點
勤以思考,學以致用,不拘泥、不僵化,既不盲從迷信,也不輕視前人的思想成果。他的“五權憲法”和民權思想等,都與他讀書廣泛且深入思考有關。比如他的“五權憲法”理論,既批判吸納了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又吸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東西(監(jiān)察制、考試制等)。孫中山在許多場合的講演中多次表示:他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這三個主義,“和美國大總統(tǒng)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是相通的”。孫中山有非常廣闊的世界眼光和博大胸懷,無論對西方文化,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都能既不意氣用事、毫無道理地橫加排斥,又不迷信和妄從。
孫中山的書法氣勢雄渾。他書體源出顏真卿《東方先生象贊》,渾樸沉著,柔中寓剛。他給人題字,總是酣暢淋漓,一氣呵成,氣魄恢弘。如“天下為公”四字,神凝骨重,人謂“既無館閣甜熟之習,又無江湖悍獷氣味”。
我這里不是品評孫先生的書法,想說的是,一個人的書法中透出的,不光是胸襟器宇,更透出一個人的內養(yǎng)。一個不讀書的人,書法可以有嫻熟技巧,但很難有渾厚壯闊的氣度和靈逸千里的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