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魯迅童年的往事,童趣盎然。讀者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篇一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認為最值得人們回味的。
當然,魯迅先生描寫“百草園”的方法卻讓我獲益頗多。例如: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不僅細致入微,但卻不顯得“散”,因為他是按層次描寫,使人理所應當?shù)倪M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種感官,有看到的、聽到的還有問到的。正是這樣,人們不僅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生機,更贊嘆魯迅先生的高明。
通過讀魯迅的文章,不僅有文學上的收獲,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洗掉現(xiàn)代的虛偽,重新聽聽最真誠、最感人的東西;重新感受人類的智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篇二
星期四,我看了《誦讀經(jīng)典品味越韻》中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詩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主要講了:屋主壽鏡吾是紹師興城里有名的塾。他20歲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設(shè)館授徒,以教書為業(yè)。他制定學規(guī),從嚴治教,每年收學生不超過8人。他對學生要求嚴而有度,待人以寬和為懷。發(fā)現(xiàn)有學生不認真讀書,到后院去玩時,他只是大聲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陸續(xù)的回來時,他也只是瞪幾眼,督促大家讀書而已。他也備有戒尺,但不常用,學生有違反塾師的也只是在學生手心上輕輕地打記下以示懲戒,不像別的塾師,要把學生的手心拗彎,將手背頂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師威。教學之余,他常以讀書自娛。每當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時,他便吟誦自己心愛的古賦,而且搖頭晃腦,顯得十分投入,也很有點幽默感。放學時,他會親自把學生送出大門,站在石橋上觀察良久,看學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鬧的情形,直到學生走遠,他才放心地踱回書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著。
有空時我還要看看《誦讀經(jīng)典品味越韻》中還有什么有趣的童年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篇三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對魯迅先生小時候能在百草園玩耍而感到羨慕,對他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而感到厭惡,也對他能在課后與同學們游戲而感興趣。
正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說,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的確,能聽油蛉低唱,聽鳴蟬長吟,聽蟋蟀彈琴,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又是多么地有意思。能夠在這樣的園子里無憂無慮地嬉戲,也真可謂是一大樂事!
不過,在環(huán)境這樣壓抑的三味書屋里學習,聽壽鏡吾先生自我陶醉地讀“上九潛龍勿用”這樣難懂的古語,也實在是無聊至極,令人厭倦。但我想,魯迅先生之所以以后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在三味書屋的學習,肯定有聯(lián)系吧。只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了點。
反倒是,在課后去三味書屋后面的園子里玩鬧較為快樂。能爬上花壇去折花,在地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這樣的課余生活也算是豐富了。
不管怎么說,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滿樂趣的,既學到了知識,又能自在地玩耍,但和現(xiàn)在兒童的生活比起來,確實有許多差異的。如今,孩子們沒有像魯迅先生的小時候那樣,有許多的機會去接近大自然,甚至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玩,就連去公園,也要等到家長有時間,而不是想玩便可以隨便地去玩的。可是比教學的話,雖說氣氛比三味書屋要活躍得多,上課老師講的也遠比壽鏡吾先生有趣、生動,但是卻要頂著考試的壓力。
這樣說來,我還是更喜歡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看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