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散文的讀后感3篇
外國散文的讀后感3篇
外國散文的讀后感 培根隨筆讀后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nèi)说拿\,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shù)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nèi)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nèi)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nèi)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nèi)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綻放出真正的光輝。
外國散文的讀后感 《紀伯倫經(jīng)典散文詩》讀后感
最富含哲理最超拔的悟性,傳世詮釋一個睿智、脫離世俗的紀伯倫!這個“旅美派”的杰出代表,他寫出的詩歌,散文,小說開采一代文壇新風,同時也倍受人們的喜愛!
一種抹去時代的痕跡,解脫思想的拘束,毫不保留的獻出,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他不像別的詩人那樣保留神秘,也不像一些詩人那樣運用大量手法去描寫,他用他的內(nèi)心寫出了他自己的情感,不僅給我們一種超脫世俗的美,就像荷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
其實在紀伯倫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可以分段的,散文詩中所收藏這的《先知》與《沙與沫》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生涯后期的傳世之作,也就是這兩個傳世之作把紀伯倫推上了世界文學史的巔峰,而作為作者學著歷程中期的作品《瘋人》則表達了對尋找真理的無盡求索與拷問之路。
說實話在這三篇中,我更傾向于《先知篇》。冰心先生也曾經(jīng)為紀伯倫的文學泰斗,也被他深深折服過,并且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拿滿含著東方其吸收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辭之詞,予我極深。”我相信這句話包含了人們對紀伯倫的千言萬語。
“船的來臨”
“聲音無法帶走賦予它翅翼的唇舌它只能獨自尋找天”
“蒼鷹不攜巢禾,才能獨自飛翔”
“多少次你們沉浮于我的夢境。如今你們駛入我的清醒,也就是我更深的夢境。”
“通過此刻的確是我舉起明燈的時候,那燈中燃燒的并不是我點燃的煙火。”
“愛直到永別的時刻,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這就是紀伯倫筆下的愛與希望!
我記得紀伯倫《愛的生命》中有一段:“讓我們采摘大地上的果實,如同精神采摘愛情,在我們心中播下的忠誠的種子,在我們心中開滿幸福之花。讓我們用田里的產(chǎn)品裝滿庫房,如同生活充實了感情的谷倉。”這段優(yōu)美的語句巧用比喻,妙用擬人,將愛情比作忠誠的的種子,在我們心中看滿了幸福之花好,又將生活幻化成一種結晶和產(chǎn)物,儲存在情感的糧倉,在紀伯倫的筆下,愛是精神的戰(zhàn)利品,是心靈的抒情之歌,是滋潤生命的清泉,飽含生命的能量。
“白的像浮云滿天”
“黃的似陽光燦爛”
“紅的如晚霞一片”
我想紀伯倫也是一個觸景生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所以紀伯倫對色彩的感悟力也是自然極為生動和形象,這一段一是詩意化,二情感化色彩,本段中詩人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運用了“白--黃--紅”三種不同顏色,并配以“浮云--陽光--晚霞”三種美麗的景物作為比喻,形象的捕捉到了一幅在離愁別緒人眼中的自然風光圖,正所謂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充分暗示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xiāng)的無比眷戀和懷想之情。
我相信,他的詩歌以后一定會變成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幸福。讓我們一起去讀書吧,一起去感受最純潔的幸福!
外國散文的讀后感《中國之美》讀后感
這是一篇闡述中國之美的文章,從中,我看到了許多曾經(jīng)一度被我忽視的美。
中國的服裝、中國的藝術品、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都是美麗的、獨一無二的。
中國人,特別是窮人,都是現(xiàn)實的。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為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像文章中說到,天壇、紫禁城、還有長城,都是中國人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中國人不會沒有任何理由去做任何事,這是一個特點,一個美。
中國的藝術品,大部分都被奪走了、銷毀了、販賣了,只留下悲傷和無奈。那些花瓶,上面一凸一凹,刻著的是雕刻家人生的印記;那些刺繡,上面的一針一線,編織著的是中國婦女歡快的笑聲;那些書法,上面的一筆一劃,書寫的是中國人無聲的警語……還有那些畫、那些服裝,都在一瞬間,被撕碎,被砸毀,被奪去。還有一些,被拍賣到了外國貴族的家里。其實那低賤的錢幣,根本買不起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他們買去的,只是一個裝飾,跟所有東西一樣普通,因為他們看不到其中的美麗、艱辛與悲傷。
關于文章,我有一點不認同:不是只有中國的東西是美的。外國的畫,即便再俗套,再粗制濫造,也是他們的美麗。或許與我們有所不同,畢竟,每個國家及其人民對美的定義不一樣。他們廣告畫中的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畫學不來的,但那也是一種美麗。中國人,有時就是太以自己為中心,才落到如今這種地步。
往往被我們忽視的東西,都是美的。那墻角盛開的雛菊,即便下一秒要枯萎;那門口歪斜的老樹,即便已走到日子的盡頭;那被遺忘在屋子角落的玻璃,即便身上帶有血的污跡;那靜靜在桌上等待的茶杯,即便滿身瑕疵……美麗的東西,是因其富有情感而美麗!情感,從何而來?從這里,從人們的心里。
懂得欣賞美,懂得相信所有的美!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