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楚辭有感(2)
讀楚辭有感
讀楚辭有感篇三
一部《楚辭》,凝結(jié)了一個文人的辛酸血淚;
一部《楚辭》,映現(xiàn)了一個忠臣的風雨滄桑;
一部《楚辭》,成就了一個偉人的輝煌璀璨。
——題記
為了人民,屈子奔走驅(qū)馳,孜孜以求,他踐行著一個讀書人所應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為了國家,屈原嘔心瀝血,汨羅江畔,他完成了一段無愧生命的艱辛歷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國,歌《離騷》以明志,凝《九歌》以絕世。
昔日的楚國重臣,為國家鞠躬盡瘁,為人民死而后已。國為重,家為輕,民為重,個人為輕,這是三閭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則。奈何“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是“烏虖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鸮翱翔。阘茸尊顯兮,諂諛得志”!堅守,誓言不滅,夢想不滅,人格不滅,這,就是屈原。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熱情終究被殘酷現(xiàn)實澆滅,終究化作“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一腔憤懣與無奈。屈原就是屈原,有著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驚天壯語之中。他的赤誠之心,煉就了他的堅貞之節(jié),而他的堅貞之節(jié),正鑄創(chuàng)了屈子的永世不朽!
靜靜的汨羅江畔,曉風殘月,江闊云低,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三閭大夫一人獨行至江濱,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與漁父之一番震世對答,雖非詩詞絕唱,亦為曠世絕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響遏行云,震地動天,穿越時空,凡四方之士無不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無不憤然以懷。心,已經(jīng)碎成了一地,又讓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沒有妥協(xié),憤然縱江,驚起一江浪潮,驚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淚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為耀眼的最后一筆,不是敗筆,而是絕筆。屈原,以傲世的姿態(tài),昂然拋棄了世俗,他用自己的人格開啟了端午這一歷史之門。亙古的汨羅江,靜靜地,見證這醒世的一縱,這一縱,千年不滅;這一縱,楚國為此成傷,華夏為此而悲,皇天亦為此留下了一記永不磨滅的天殤!
不忘屈原的忠貞之質(zhì),不忘屈原的清潔之性,不忘屈原的“直若砥矢、言若丹青”,不忘屈原的“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因此我們不忘屈原,不忘屈原這一絕世之行,這一俊彥之英。屈原用血淚凝成一首生命挽歌,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堅貞熾烈,天衣無縫,冠絕千古,馳騁著人生的熾熱愛戀與追求。“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執(zhí)著于去留;“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他執(zhí)著于美政。一切正如長江大河的奔涌,顯示出明確的流向——為國,為民。
于是他以政治改革的吶喊,繼之以悱惻纏綿的哀吟,最后自沉汨羅,以生命來殉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屈原對邪惡勢力的抗爭,對進步理想的堅持,對國家民族的憂心,正是民族文化光輝傳統(tǒng)和精神在屈原身上的體現(xiàn)。屈原的人格和他的思想性格正如他在《桔頌》中歌頌的“桔”那樣,受命于天地,生長在南方,深深扎根于楚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土壤之中,是那樣的“不遷”而“難徙”。而一切似乎都注定了屈原的遺世獨立,注定了屈原永遠不會生活在那樣一個污垢橫流、小人得志的世界,他太完美,完美得無與倫比,完美得不能沾染一絲塵俗。也許他本就不屬于這個世界,也許他是一個仙人,被貶謫到人間。清清的汨羅之水啊,請洗凈不曾沾染屈原卻附著于其身的污濁吧,讓三閭大夫回到那個屬于他一個人的——完美世界。
讀楚辭有感相關(guān)文章:
1.楚辭讀書筆記
2.文心雕龍讀后感
4.屈原離騷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