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魯迅全集讀后感
關(guān)于魯迅全集讀后感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shù)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全集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魯迅全集讀后感篇一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魯迅先生的小說,亦正如此。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shù)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同時他也一再地表示,他所強調(diào)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難,并非真勸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絕不愿意躲到“鶴唳一聲,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園詩中去,他要“活在人間”,即使是遭到人們的孤立,排擠,也仍然不離開“人海”,讓生命的“沉鐘”永遠“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鳴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宣稱,他“對于自然美,自恨并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卻念念不忘記載著人間奮斗歷史的“遺跡”。魯迅本質(zhì)上是一個社會感與歷史感都極強的思想斗士,離開了社會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對于他是沒有意義電子書下載的。他贊賞自然和自然美,完全著眼于從中發(fā)現(xiàn)社會和發(fā)現(xiàn)自己。
從這樣的審美觀點出發(fā),魯迅喜愛的自然美是“人們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和人生斗爭精神的深沉雄大、壯闊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魯迅也曾描繪過江南明麗的風光,如<好的故事>,他所著重的依然是從“永是生動,永是展開”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飛動”的美,從而感到一種生命力的存在。但總的說來,他對秀麗的江南風景,“并無敏感”,他直截了當?shù)乇硎?“我不愛江南。秀氣是秀氣的,但小氣”。他批評杭州的風景“顯得小家子氣,氣派不大”,以為“北方風景,是偉大的,倘不至于日見其荒涼,實較適于居住”。在<野草·雪>里,“與滋潤美艷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較,他顯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地閃爍。電子書下載
魯迅曾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xiàn)人生、改良人生的創(chuàng)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guān)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guān)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tài)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
誠然閱讀魯迅作品,總喜歡與“階級斗爭”掛鉤。其實,細細品來卻會有別一番風味。<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著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么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lián)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么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為當今社會中金錢為上,以利為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么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文明之際又怎么可以發(fā)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為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為得勝的心態(tài),稱之為妙法不為過。但被人打了之后還有愉快心情,還能和別人調(diào)笑一通,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著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diào)節(jié)心理的好辦法,凡事?lián)Q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獲吧。
讀書后,回望一下各部小說,凜然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fā)現(xiàn)與肯定了人。
魯迅全集讀后感篇二
基于自己一直以來就對魯迅先生的喜愛,我這次的閱讀書目是《魯迅全集》,由于時間方面的關(guān)系,我就我閱讀后喜歡的篇目談談我自己的感想。
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并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chuàng)造。他對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xù)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墒囚斞赶壬畈煌谄渌麑W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于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辟蹊徑的典據(jù)。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據(jù),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jù)清晰明朗,鮮活簡單。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jīng)據(jù)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于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quán),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于度外。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xiāng),到南京求學。他之所以選擇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了當時經(jīng)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希望。可為什么考入水師學堂后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 這是由于少年魯迅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水師學堂,雖然水師學堂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么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后,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所以,為了求學,少年魯迅又改進礦路學堂。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臟,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衛(wèi)真理的斗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愿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于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丑。是啊,一個只有戰(zhàn)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孔乙己》到《阿Q正傳》,這些文章無不在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說給我怎樣的陶冶,至少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僅教會我怎樣生活,更多的是怎么樣樂觀的生活,積極的生活。
魯迅選擇學醫(yī),是確知新的醫(y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y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后來通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zhì)弱并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yī)從文”,希望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后面貌。
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么留學日本后,魯迅也經(jīng)歷了數(shù)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yè)和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是為民救國的赤子。如果說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士,開始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zhuǎn)到廈門、廣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迫害!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zhàn)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寫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xiàn)得極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xiàn)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diào)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xiàn)了他謙遜質(zhì)樸的人品。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是歷史的一種有力的見證,更是人性的一種有力的說明,我一直都很崇拜魯迅先生,的確是因為他的文章給我人生一種無比強勁的動力。我寫的這篇讀后感也是參照比較多的書目,也許摘抄的比較多點,但還是有很多想說的話,總之,我是很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后我都會一直閱讀的。
魯迅全集讀后感篇三
對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我最敬重的欣賞的作家之一是周樹人,或許對于他,接觸的都只是局限于一文文的紙上篇章,但僅從一紙字跡便可聞名于世,其文采以及才能的高低便不言而喻了。
而我們了解其人也盡是從《魯迅全集》開始并作為依據(jù)的。記得第一次讀魯迅的作品是在小學時代,翻看家中前輩的藏書時發(fā)現(xiàn)的一本泛黃色書皮的《阿Q正傳》,字體還是六七十年代開始被漸漸習慣的白話文,當時,只要是認識些許字的人大都能看懂。而小學時代的我是一個很安靜的孩子,無聊時我可以拿起一本喜歡的書在溫和陽光下享受整個下午,那時候看書完全是因為好奇,至今依舊記得初初看啊Q時只是一昧的想了解一個陌生人的非同尋常的故事,而完全不懂其中的任何寓意。
我喜歡啊Q。這是最初的感覺。我不覺得阿Q有任何問題,反而更欣賞他的那份在我當時看來偉大的豁達以及天真的樂觀。對于孩子來說,或者好奇是最大的動力,不管做什么。我以為啊Q最終終會有屬于他的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我也好奇當時的結(jié)局,即使當時幼稚的頭腦在文字中間早已嗅到不安的成分,但依舊憧憬和幻想有另一種落幕。
其實說真的,從當初的真實情景來說,在最后為阿Q拉上幕簾時我真的流淚了。好像只是一份同情和悲憫就能把我墮入苦海,那時的我無比脆弱??墒牵斠粋€純真的孩子的夢想在無比憧憬中破滅時,誰也不會怪孩子。所以我開始寫作,我最初的意圖也許真的是有這么一份弱小的執(zhí)著在里面,我要用手中筆把啊Q救活,他那么可憐了為什么還要有如此的結(jié)果,我討厭魯迅,他太狠心。
而,就像我們的道路早已被設下了前進的軌道一般,即使討厭魯迅,在后幾年也總是不斷邂逅魯迅的作品,在我們的不期而遇之間,我也開始從象牙塔走出,準備步入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思維在不斷的變幻中似乎總是會在某刻發(fā)生不可思議的事,在教科書有意無意的安排下,在啊Q過去多年后,我又一次迷上魯迅的作品——《孔乙己》。當然,在此時說完全失去了啊Q的影響那是不可能的,相反在過去幾年,雖然一直抵觸魯迅,但在教科書的必修課文上自己被迫接受了更多的魯迅思想和文學的同時啊Q亦滲入心里,而自己看來,啊Q或許走了,但似乎他的那種自我暗示和轉(zhuǎn)移的方法與執(zhí)著和傻傻的話語給了我一種另類的勇氣,也許每個人都是如此吧,只是更多的人沒有發(fā)現(xiàn),更多的人卻是在逃避,在自我欺騙。于是,在多年后,我在想,到底誰更可憐。
當然,不管如何我也可憐不了那么多人。因為在啊Q后我又看到了孔乙己,我不敢想象后面了,因為只是啊Q就讓我留下如此多記憶,雖然魯迅先生已逝去,但我知道后世總會有諸如魯迅先生的能人才子存在,倘若他日某人直接從新聞報道,而非小說作品時我們又該如何,我們能如何。于是,生活在繼續(xù)的同時,我也希望可以在不斷前進的空暇能夠看到更多的人在真正品讀啊Q和孔乙己之后展現(xiàn)一絲釋懷的笑靨和真摯的沉思,而不是一聲聲刺耳的嘲笑,或者一次次飯后閑談的無聊話題。
你要知道,我們內(nèi)心都有一個啊Q和孔乙己。
關(guān)于魯迅全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