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堅決抗遼的典故講了什么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與白居易、張仁愿并稱“渭南三賢”。寇準為什么堅持抗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寇準堅決抗遼的典故講了什么
十一世紀初,遼國大舉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張遷都逃跑。這時,一位大臣竭力主張抵抗,并竭力勸說宋真宗御駕親征。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準。
寇準從小聰明好學。十九歲那年,他考上了進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他耿直剛強,辦事果斷,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畢士安為副宰相。畢士安向宋真宗謝恩,宋真宗說:“不用謝恩了,我還要任命你為宰相呢。”宋真宗又說:“我還要任命一個人跟你一道擔任宰相,你看誰最合適?”
畢士安說:“寇準為人忠義,能處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說:“聽說他剛強任性。”
當時,遼國正不斷出兵侵擾北方邊境。畢士安就說:“寇準忘記自己,一心為國,堅持正道,反對奸邪,所以不少人討厭他。如今遼國不斷入侵,百姓不得安寧,正應該重用像寇準這樣的人。”
宋真宗認為畢士安講得很有道理,就同時任命畢士安和寇準兩人為宰相。
寇準擔任宰相才一個月,遼國蕭太后和遼圣宗率領二十萬大軍,入侵宋朝。這年十一月,遼軍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威脅宋朝的都城汴京。
邊境的告急文書,一天中向東京發(fā)來五次。這些告急文書到了寇準手中,都被扣了下來??軠收勑ψ匀纾孟駴]有這回事。
第二天,人們把這事報告宋真宗。宋真宗又驚又怕,就把寇準召來,問他處理辦法??軠收f:“陛下要遼國退兵,不過花幾天時間。”
于是,寇準乘機提出,要宋真宗御駕親征,前往澶州。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來,想退回內宮??軠收f:“陛下一進去,群臣不得見,大事就完了。陛下不能入內。”
宋真宗只得留下來,陸續(xù)召見一些大臣,商議對策。副宰相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另一個大臣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這兩個人都想逃跑,暗地里勸宋真宗遷都,躲避敵人的鋒芒。
宋真宗問寇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陵,有人又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么辦?”
寇準知道這是王欽若和陳堯叟出的鬼點子,就假裝不知道,大聲說:“誰給陛下提出遷都的主意,罪該殺頭!現在上下齊心,要和敵人決一勝負。陛下御駕親征,定能打敗敵人。要是遷都逃跑,京城一失,人心崩潰,敵人長驅直入,天下還能保得住嗎?”
在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決定親征。這年十一月,北宋軍隊從東京出發(fā),來到韋城(今河南滑縣)。
守衛(wèi)澶州的宋軍聽說皇上親征,士氣高漲,打退了遼軍的進攻,還打死了遼國大將蕭達蘭。蕭達蘭一死,遼軍的銳氣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不料就在這時候,北宋統治集團內部的主和派又提出遷都金陵。宋真宗膽小怕事,又想后退了。寇準勸告他說:“陛下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如果這時候撤軍后退,百姓失望,軍心渙散,勢必瓦解,敵人乘機殺來,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
宋真宗還是拿不定主意。寇準又和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一道去勸說宋真宗,宋真宗這才勉強同意前進。
宋真宗只得下令進軍,渡過黃河,進入澶州城。他在北城門樓上,召見眾將。遠近將士望見宋真宗的御蓋、龍旗,齊聲高呼“萬歲”,宋軍的士氣高極了。
宋真宗把軍事大權交給了寇準。這時候,幾千名遼軍騎兵前來攻城,寇準下令開城出擊。宋軍奮勇沖殺,一下子消滅了一大半敵人。
宋軍得勝以后,宋真宗命寇準留在北城,自己回行宮去了。他回到行宮,還不放心,又派人去看寇準在干什么。只見寇準正跟官員在飲酒,有說有笑,根本不把遼軍當一回事。宋真宗這才放下心來,高興地說:“寇準這樣從容不迫,我還擔心什么呢?”
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決心抗遼,早在出征前,就派一個叫曹利用的官員,跟遼國談判。遼軍因為不斷受到挫折,處境越不利,就同意跟宋朝議和。
寇準堅決反對議和,主張乘勝收復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就放出謠言,說寇準想利用軍隊,奪取權勢。在這種情況下,寇準沒有辦法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只好同意議和。
這時,遼國派使者跟曹利用一道來澶州,請求議和。為了議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給遼國一些銀絹。他對曹利用說:“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給一百萬,也可以答應下來。”
曹利用動身去遼營訂立和約,寇準把他召去,說:“雖然皇上答應百萬銀絹,可是,你答應的數目不得超過三十萬。如超過這數目,我就殺你的頭!”
曹利用不敢違抗寇準的命令,到了遼營,終于按照三十萬這個數字談定下來了。
曹利用回來后,還沒有來得及向宋真宗匯報,宮廷內誤傳為三百萬。宋真宗大驚,說:“太多了!”過了一會,又說:“姑且了事,這樣也可以。”
沒有多久,宋真宗就知道了確切數字,不由得喜出望外,不住口地稱贊曹利用能干。
公元1005年1月,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協議,規(guī)定北宋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不用說,北宋百姓的負擔又加重了。不過,這還是由于寇準堅持抗遼,北宋才沒有遭受更大的失敗。因為這次和約是在澶州訂立的,所以歷史上稱為“澶淵(就是澶州)之盟”。
關于寇準的其他軼事典故
一語成讖
寇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一語成讖,最后卒于東南門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遠離家鄉(xiāng)萬里。 [34]
無樓臺相公
處士魏野與寇凖交好,他作詩稱贊寇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無樓臺相公”的美號就這樣叫開了。據說寇凖初執(zhí)掌相府的時候,生活還是很奢侈的,那么后來為什么會變成“無樓臺相公”呢?故事是這樣的——寇凖平時喜歡聽歌,酒余茶后經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憂解悶。有一次,一個妙齡歌女來相府清唱,寇凖見她面目姣好 ,聽她歌聲圓潤,一時興起,就賞她一匹綾緞。想不到歌女還嫌賞賜少,一臉的不高興。
當時寇凖身邊有一個出身寒門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見到這個情形很氣憤,事后就寫了一首小詩《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熒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寇凖讀了蒨桃的詩,很是感動。默默想道:蒨桃詩說的對,這一匹一匹的綾緞,都來之不易,隨心所欲揮霍是不應該的,就堅決改了,從此以后一直保持勤儉樸素的美德。
寇竹渡
據說雷州人民護送寇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后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關帝靈簽第八十一簽就是“寇公任雷陽”,這是寇凖在雷州任職的典故。此簽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暫時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為寇凖平反后,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凖的住所改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內,仍陳列著皇帝因寇凖而下的一道道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