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典故
赴湯蹈火是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那你們知道赴湯蹈火的典故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赴湯蹈火典故,供大家閱讀!
赴湯蹈火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tǒng)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jīng)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fā)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jīng)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赴湯蹈火解析
[釋義]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語出]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正音] 赴;不能讀作“pū”;蹈;不能讀作“tāo”。
[辨形] 蹈;不能寫作“滔”或“倒”。
[近義] 出生入死
[反義] 貪生怕死
[用法] 比喻奮不顧身;不避危險。一般作謂語。
[結構] 聯(lián)合式。
[辨析] ~和“出生入死”;都表示“不顧艱險、奮不顧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隨時死去的危險;一般用來表示不顧個人生命危險;在程度上重于~;~偏重在不畏艱險;一般用來表示決心和愿望。
赴湯蹈火造句
1. 有什么需要我做的,說一聲,一定上刀山,下火海,滾油鍋,勾舌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2. 突破死亡,拯救生命,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不屈、凜然;不負眾托,不辱使命,我們感受了作為人民子弟兵的消防部隊赴湯蹈火、沖鋒在前。
3. 云飛,我今天把沈家交給你,以后孫二娘聽你驅策,為沈家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4. 今后同縣為官,還請司馬先生不吝指教,只要是為百姓,國昌赴湯蹈火絕不敢辭!
5. 但是宗門一聲號令傳下之時,他們仍然全部趕了過來,拼死拼活,赴湯蹈火,準備為宗門賣命。
6. 他們隱姓埋名,雖身處江湖,卻憂國憂民;雖赴湯蹈火,卻再所不辭。
7. 的成仁取義殺身報國的凜然正氣,與充滿熱情的愛國詩篇不知激勵了多少古往今來的中華兒女,為了中華的繁榮與復興而赴湯蹈火,舍身取義。
8. 那我走了,宇哥只要有需要我楊凱的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9. 第六十六章大洋馬廣開財路小光棍赴湯蹈火。
10. 劉市長,我已經(jīng)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對您的感激之情,總之一句話,以后如有用得著高某人的時候,赴湯蹈火!
11. 如此,便是再好不過了,姐姐在此謝過兩位妹妹幫此大忙,以后若是兩位妹妹遇上什么麻煩,姐姐也必定赴湯蹈火。
12. 那里,為了倩妹,我張鋒愿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3. 為兄弟,赴湯蹈火!目標近了!更近了!屏住呼吸,雙手同時蓄力,林中豹眼睛當中儲存的真氣足夠釋放兩次“靈刺”。
14. 庶來望能拜胡孔明為師以學治世明理之道,還望太守大人引薦成全,他日學有所成定為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5. 好吧,既是如此,就照楚兄弟所言,以后若有用得著我們的地方,但說無妨,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6. 無論怎樣,這一次,我承了你的情,以后,你有什么事,我絕對赴湯蹈火!因為,我不喜歡欠人情!
17. 他為正義奔走天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18. 此次多虧有顧公子點撥以及相救,從今往后,顧公子若有任何需求,盡管講,我李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9. 大哥有何吩咐,小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20. 臣李靖叩見陛下,幸蒙陛下喚回,才得以一睹仙顏,臣不勝感激,愿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赴湯蹈火典故相關文章:
1.赴湯蹈火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