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的典故
烏合之眾的典故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jì)律的一群人。那你們知道烏合之眾的典故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的典故,供大家閱讀!
烏合之眾的典故
《后漢書·耿弇傳》:"歸發(fā)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后,劉玄稱帝。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省)人耿弇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弇手下的孫倉、衛(wèi)包便勸耿弇投歸劉子與(王郎)。耿弇聞聽大怒,按劍說道:"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diào)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烏合之眾"為貶意成語,比喻沒有組織,像一群暫時聚合的烏鴉。
烏合之眾的解析
[釋義] 合:聚合;眾;許多人。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jì)律的一群人。
[語出] 《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合;不能寫作“和”。
[近義] 一盤散沙
[反義] 精英之師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jié)構(gòu)] 偏正式。
烏合之眾的造句
1. 不可思議的是,他能轉(zhuǎn)變挨餓、烏合之眾的部隊(duì)成為一流的戰(zhàn)斗力隊(duì)伍和粉碎義大利人。
2. 簡而言之,破壞是由內(nèi)部人員完成的,而不是由一些狂熱的烏合之眾造成的,他們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飛行技巧。
3. 大人,那張角僅領(lǐng)三萬烏合之眾,而我守城官軍達(dá)五萬,加之城墻堅(jiān)實(shí),武器齊備,糧草豐裕,何憂之有?
4. 正如克孜爾對這位埃及總統(tǒng)的評價”他真的以為只有他才能使埃及‘挽狂瀾于既倒’”,好像除他穆巴拉克之外,其他人都是烏合之眾。
5. 力不足以自強(qiáng),勢不足以自保;率烏合之眾,為累卵之危。
6. 對這種烏合之眾,傅說收拾起來自然容易的很,幾下子就把這些人打的狼奔鼠竄,哭爹叫媽的。
7. 在成吉思汗嚴(yán)明的號令之下,烏合之眾變成了有史以來世界上最英勇善戰(zhàn)的軍隊(duì)。
8. 天理教教主林清領(lǐng)了200名烏合之眾,動作嫻熟地攻進(jìn)了紫禁城東華門、西華門,沖著養(yǎng)心殿奔?xì)⒍鴣怼?/p>
9. 莫七見軍心大亂,潰不成軍,不須再斗,只需要疑兵相詐,即可降服這群貧生怕死的烏合之眾,于是戰(zhàn)在山頭,大喝一聲。
10. 現(xiàn)在對手出兵攻打我們天龍寨,敵人那些烏合之眾中的精兵銳卒,一定傾巢開赴大本營,只剩一些老弱殘兵留守在寨子內(nèi)。
11. 大隋皇帝下詔命治書侍御史劉子翊率兵兩萬驍果軍前去討伐操師乞,但是,劉子翊太輕敵了,以為對方是一群烏合之眾不堪一擊,結(jié)果中了林士弘設(shè)下的埋伏。
12. 失去腦蟲的異蟲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的威脅也自然是無足掛齒。
13. 蕭天冷笑著搖了搖頭,這個丁鼎只怕也沒有一點(diǎn)軍事經(jīng)驗(yàn),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讓這一群烏合之眾來打劫軍火,就算不是自己指揮也只怕不能成功。
14. 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亦是如此,都是一些差勁非常的嘍羅、烏合之眾,一戰(zhàn)即潰不成軍,紛紛敗倒。
15. 司徒明月有些煩躁,畢竟羅卑人的實(shí)力不可小視,與那些農(nóng)民奴隸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有天壤之別,而帝國目前軍隊(duì)?wèi)?zhàn)斗力不比以前,勝負(fù)難測啊。
16. 男子聞言,橫眉努目相待:“原來是那家伙的幫手!哼,一起來吧!我倒要看看你們這伙烏合之眾到底有何本事!”。
17. 我從小就斗這類烏合之眾,你就放心吧,他們那點(diǎn)小技倆,對我來說完全沒作用。
18. 30里外的雜牌軍,根本就是些新籌措的烏合之眾,原本對長春周邊地帶就不是很熟悉,又未經(jīng)統(tǒng)一施訓(xùn),所以在指揮調(diào)度上,十分困難。
19. 一群烏合之眾,豈是我共工的對手,你等且放馬過來,新仇舊恨今日一并了之。
20. 你們?nèi)傻膬?yōu)點(diǎn)果然優(yōu)優(yōu),勢不可擋啊,以后干脆都不要學(xué)什么武了,糾一伙烏合之眾,威力不就出來了。
21. 瞬間,眾人都往下面跑了下去,黑大漢卻是在一旁只挑腳,卻也拿著這些人沒有辦法,誰叫這是一些烏合之眾。
22. 之所以放走那群烏合之眾,就是為了引來這群山賊真正的頭領(lǐng),然后,一舉將他們誅滅,杜絕后患!
烏合之眾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2.成語烏合之眾典故
3.烏合之眾典故
4.如履薄冰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