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種思維方式_思維方式的分類
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包括線性思維方式與非線性思維方式兩大類型。形式邏輯是線性思維方式,對稱邏輯屬于非線性思維方式。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膸追N思維方式,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思維方式有哪幾種
從發(fā)展的角度說,思維分為:直覺行動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辨證思維等。思維又可認為以下幾對: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輻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習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等。顧名思義,有些思維的名稱和生活中的理解是一致的,很好理解。直覺行動思維主要是說三歲左右兒童,具體的就不說了,但注意和直覺思維是不同的。思考的周密性要考慮分析思維和輻散思維。表達要考慮直覺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記憶能力雖和思維有關,但關系不明顯,主要是在記憶的初期起重要作用。記憶的后期對系列材料(比如成條的條目、單詞表等)很容易受習慣性思維的影響。具體的還不如去找心理學相關方面的書,《現(xiàn)代心理學》(臺灣張春興著)等理論方面的書很大眾,更多應用層次的書(比如只講思維的應用的書)更容易看得懂。
能讓你真正改變的7個思維方式
人與人最大的區(qū)別,是思維方式。
面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問題,你我思考的角度不同,采取的反應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法國社會學家托利得曾說:
“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于上乘,就看他腦子里是否能同時容納下兩種不同的思想,而無礙于其處世行事。”
凡是身處財富塔尖的人,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羅斯,他們的思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掃描半徑寬廣,掃視深度無垠。
他們的大腦猶如一個抽屜,遇到不同的問題,會提取不同的思維工具,比如數(shù)學、物理、心理、工程、經(jīng)濟等等。世界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多元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
如何成為一個聰明人?
在我看來,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種多元化的思維模型,通過學習不同領域高手的思考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元認知能力。
以下有7種思維方式:
舉個例子:
1、成本思維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
——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
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這是微觀經(jīng)濟學中最常提及的3個成本要素。人生最貴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它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資源。
未來不可預測,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時間的數(shù)量,但卻能把握自己時間投入的質量。
倘若我們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時間,獲得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成長,那就不得不具備一種“成本思維”。
2、戰(zhàn)略思維
砍柴人陪放羊人聊了一天,表面上他一無所獲,但是砍柴人通過放羊人聊天,知道了哪個山的柴多,哪個山的路好走,哪個山布滿荊棘,第二天收獲多多回家了。
— — 溝通很重要…找對人聊天少走彎路更重要
孫子曰:“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
這句話是說,會下棋的人總是會通盤考慮全局,而不會下棋的人只會盯著一子得失。
什么是戰(zhàn)略?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實施戰(zhàn)略?問題看似虛無,但卻實際影響著我們大大小小的人生選擇。
這種站在全盤考慮個體、謀定而后動的思考方式,就是我們所說的“戰(zhàn)略思維”。
3、金融思維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決定把他的羊跟你的柴交換,于是你有了羊,他也有了柴。
—— 等價交換,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掌握“金融思維”,能便于我們更多的了解價值背后的運作原理,從而促使你正確地提升自我價值,實現(xiàn)精準努力。
4、傻瓜思維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如是你學會了放羊技巧,原來羊是這么放的,他學會了砍柴技能,原來柴要這樣砍。
——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肋h保持空杯的狀態(tài)
即換位思考,簡簡單單四個字,為什么做到的人那么少?這是因為我們多年來積累的經(jīng)驗和知識,讓我們本能地陷入了自己的內(nèi)在視角。
換句話說,相比他人,我們更關注自己的感受。
反之,無論是在生活還是職場,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能力——瞬間變“傻瓜”。
比如,張小龍曾在一次分享中說道:
喬布斯之所以厲害,在于他能1秒鐘變傻瓜。馬化騰需要1分鐘,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鐘的醞釀。
這里的“傻”并非是真傻,而是一種能隨時隨地切換視角的能力。所謂的“傻瓜思維”,它即是一種空杯心態(tài),又是一種能隨時隨地跳出自我視角的洞察能力。
5、指數(shù)型思維
為什么兩個起點和條件相同的人,最終的成就會有天壤之別?
以上問題,可以用雷軍的話來回答:
“一個人能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于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于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換句話說,有些人的成長呈“線型”,而有些人的成長呈“指數(shù)型”。
前者成長有相當?shù)木窒扌?,因為單靠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努力,遲早會遇到天花板;
而指數(shù)型成長是爆發(fā)性的,因為它借助的是趨勢紅利,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象的距離。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一個人若想獲得指數(shù)型成長,首先要轉變一種思維——即在確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通俗點講,也就是“順勢而為”。
6、移植思維
有人說,身處智能時代,為了避免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淘汰,你必須擁有一種“移植思維”,你也可以稱其為“可遷移能力”。
何為“可遷移能力”?
打個比方,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yè)跨到另一個行業(yè)后可復用的能力。
在我們選擇所從事的行業(yè)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質上是相通的。而要培養(yǎng)自己擁有這種可遷移的能力,你就要想清楚3個問題:
01. 你所屬行業(yè)的價值鏈是什么?02. 你在這個鏈條上處于什么位置?03. 這條價值鏈上需要你擁有什么能力?
除此之外,身處在這個智能時代,無論你從事的工作是什么,它未來都需要你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另外兩種嗅覺,即:把握需求的能力、將需求產(chǎn)品化的能力。
比如:
當下對于”舒適圈“的討論,作家蔡瀾前幾天在微博上與粉絲互動:
粉絲問她:您好!請問如何走出舒適區(qū)?蔡瀾反問:為什么你要走出舒適區(qū)?粉絲說:大家不都這么說嗎?呆在舒適區(qū)里,早晚會被社會所拋棄。蔡瀾聽后一笑,淡淡地說:把自己已經(jīng)取得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所謂走出“舒適圈”,你的“跳出”多半是“跳坑”,盲目地跳出舒適區(qū),這根本不是自律而是自虐。如果對未來不夠確定,不能得到肯定答案,建議你待在當下的舒適圈進行精作細作,將核心能力與行業(yè)所需進行精準匹配。
7、正面思維
謀局不過人心,處世無非人性。心態(tài)決定人生,角度決定價值。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思考、成事,都是在和怪異的人性打交道。時代在變,但人性不變。
心理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能夠讓我們認識自己,還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他人。
比如,
當下對于”雞湯文”的討論:
現(xiàn)在,讀文章有兩大現(xiàn)象。
一個是:凡是正能量,就會被扣雞湯帽子。一個是:閱讀雞湯的人,會遭到他人鄙視。
雞湯,意即“正面思維”,就是要積極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其實,一篇稿子值不值得一看,不在于它是不是雞湯,而在于它對你的生活有沒有參考和借鑒價值。我們要反的,不應是那些正面的思考角度,而是那些虛偽巧飾的偽雞湯邏輯。
任何時候都不要給自己負面的暗示,不要讓自己處于負面情緒中。
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1
斯坦納定理
正確的溝通法則是少說多聽
心理學家Stainer提出,一個人在哪里說的越多,在哪里聽到的就越少。
古希臘有這樣一則傳說。
一位年輕人向蘇格拉底求教,學習如何演講。為了表現(xiàn)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講了很多話。
蘇格拉底默默聽完后對他說,“看來你需要繳納兩份學費?!?/p>
年輕人不解,“您為什么要我交雙份呢?”
蘇格拉底解釋:“因為我需要教你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閉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開口演講。”
“要做一個善于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p>
太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常會錯失別人的建議。
聲音專家朱利安在TED演講《五種令傾聽更有效的方法》里談到,日常生活中,我們花60%的時間去聽,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結婚時,他向妻子承諾每天聽從她,像第一次一樣。
“現(xiàn)在 ,這是我每天功虧一簣的事情。”
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容易,專心聽別人講話卻很難。
有研究表明,實際溝通過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開主客觀干擾,做到傾聽。
而每一次認真聽別人講話,都是一次“韜光養(yǎng)晦”。
成功的溝通,往往靠的是準確把握別人的觀點。美國心理學家P·F·古德提出的這個定律,完美闡釋了傾聽的重要性。
2
忌鴕鳥綜合征
不找借口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沒興趣、做了也沒用、我不懂……
遇事總找客觀因素推諉,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農(nóng)夫:“你種麥子了嗎?”
農(nóng)夫回:“還沒有,我擔心天會下雨。”
那人接著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nóng)夫:“沒有,我擔心會有蟲子吃棉花?!?/p>
那人還問:“那你究竟種了什么呢?”
農(nóng)夫:“我什么都沒有種,這樣才是最安全的?!?/p>
社會心理學解釋,人總是在嘗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意圖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找到推卸責任的解釋,從而維護自己的自尊、或者減少自己的焦慮,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保存圖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在潛意識中,每個人都認為自我的價值永遠是正確的。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人總是在自我說服、自我催眠——
“吸煙有害健康,怎么還不戒掉?”
“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p>
“你為什么遲到了?”
“因為我媽今天喊我起床比以前晚了?!?/p>
就好比鴕鳥在遭遇危險,把頭埋入沙坑,視線看不到,便自以為安全。
意大利經(jīng)濟學者VilfredoPareto,在觀察10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時發(fā)現(xiàn),任何一組事物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部分總保持在20%的比例,剩下的80%則相對沒那么重要。
出現(xiàn)問題,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有20%的人會正確面對并主動承擔。
長此以往,如馬太效應般,勇敢的人取得更多進步,推脫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這也是普通人與成功者最大的區(qū)別:面對問題,是從外界找原因還是自身找原因。
一個讓你置身事外的借口對你來說并不是好事,它會讓你離客觀越來越遠。
3
反木桶理論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論曾在一段時期大行其道:它告訴人們,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短板。你的弱點,會決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會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會面面稀松。
比起短板,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的特長。
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特色與優(yōu)勢,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借其鮮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團的游戲規(guī)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
▲保存圖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Peter Ferdinand Drucker通過“回饋分析法”——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動時,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后,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由此他看到了專注優(yōu)勢領域的重要性,他在《哈佛商業(yè)評論》中寫道:專注于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fā)揮長處的地方。應該盡量少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能勝任的領域上,因為從無能到平庸,和從一流到卓越相比,人們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與其在不擅長的領域痛苦掙扎,不如把自己的經(jīng)歷都放在優(yōu)勢的提升上。
職場上說的“一專多能零缺陷”,也是一個人最好的能力策略。
將特長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讓自己在某個領域可以用“專業(yè)思維”解決問題,用邊際價值定義自己,在競爭中會顯得更出眾。
4
善用5why分析
培養(yǎng)自己的好奇心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p>
一位外國小哥制作了一段火柴人視頻來闡述好奇的意義:
好奇教會了我語言;
好奇帶我去看獅子座流星雨;
好奇促使我嘗試造一個盡可能高的塔,領我完成學業(yè),學習微積分;
好奇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掌握更多知識……
好奇促使人解開很多很多門。
“好奇創(chuàng)造了前進的動力和樂趣,也讓我們不斷思考為什么去解決問題?!?/p>
“5why分析法”是利用好奇心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5why——對一個問題點連續(xù)連問5個為什么,逐漸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
它的提出者曾在汽車問題中用這一理論:
問題:我的汽車無法啟動。
為什么?電池電量耗盡(第一個為什么)
為什么?交流發(fā)電機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個為什么)
為什么?交流發(fā)電機皮帶斷裂(第三個為什么)
為什么?交流發(fā)電機皮帶遠遠超出了其使用壽命,從未更換過(第四個為什么)
為什么?我一直沒有按照廠家推薦的保養(yǎng)計劃對汽車進行過保養(yǎng)和維護(第五個為什么,根本原因)
工作中我們也可以試著使用5why分析解決問題:
問題:我的工作沒有完成
為什么?時間不夠完成全部工作(第一個為什么)
為什么?工作時沒有分清主次(第二個為什么)
為什么?對重要與否的判斷有誤(第三個為什么)
為什么?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第四個為什么)
為什么?沒有進行認知更新(或其他原因)
實際運用中,還可以將次數(shù)擴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5
拒絕拖延癥
一只藏在大腦的猴子
常聽到人說,“Deadline是第一生產(chǎn)力”,平時浪費時間,期限前通宵加班。
期末論文從開學就布置了,等到學期過半還只有一個標題;
半年前參加的比賽,作品到截止時間最后一天才交;
上個月派發(fā)的任務,不等到最后一刻絕不交差
……
這是大多數(shù)人被拖延癥綁架的人生。
大多數(shù)人的論文進度表
拖延癥,是一種不必要的自愿推遲。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選擇,而“自愿”意味著,很多人明知這是不良的習慣,也沒法擺脫。
研究表明,網(wǎng)絡時代拖延癥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學生,會在學習或工作時受到干擾而轉移注意力。
換句話說,拖延癥的人大多不是主動放棄的,而是自控力太差。
Tim Urban做過一個關于拖延癥的演講。
他認為,拖延癥患者的大腦,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只名為“及時行樂”的猴子。
當大腦中理性按照計劃做事情的時候,猴子會干擾正常的決策,因為猴子沒有計劃的概念,它只在乎“簡單”和“快樂”。
但拖延,并不能使人快樂。大多數(shù)拖延癥患者存在焦慮心理:即便行動上沒有進展,心理上的緊張卻難以消解。
法國心理學家Zeigarnik曾將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nèi)ネ瓿?0項工作,期間他干預一組受試者使他們無法完成任務。
結果,雖然兩組在接受任務的時候都呈現(xiàn)一種緊張狀態(tài),但順利完成者緊張狀態(tài)隨之消失,未能完成組緊張感依然存在。
一邊著急,一邊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焦慮。
如何擺脫拖延癥,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給自己設定小目標,做好任務清單。把需要做的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小目標,最好加上短期反饋,這樣一個巨大的項目就變得沒那么枯燥。
二、遠離誘惑源頭,控制外部環(huán)境。對于新一代的人來說,適當遠離手機也許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從易到難,更容易滿足。一部電影里說,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歡先做簡單的任務,也更容易得到快樂和滿足。所以克服拖延癥,也可以嘗試從簡單的任務做起。
6
斷舍離思維
丟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經(jīng)濟學中,一個概念叫“機會成本”。
資源、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完成一件事,就會喪失做其他事的機會。
比如考試前夕徹夜復習,會失去睡覺的機會,第二天變困。那么你的通宵復習,實際上是以良好的睡眠為成本。
最近一部很火的短片《健康,本該如此》中,就展示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中國有7成白領有過勞死的危險、每年猝死人口超過55萬、腸胃病患者超過1.2億……
這些數(shù)據(jù)正是許多人忽視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機會成本:健康。
一天只有24小時,時間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無限的。
這一矛盾下,樹立優(yōu)先級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把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優(yōu)先解決自己擅長的和必須做的。
2004年,被稱為“藍色巨人”的IBM公司,PC業(yè)務已經(jīng)連年虧損,變成略顯沉重的包袱,它的市場戰(zhàn)略也與這項業(yè)務越走越遠。
IBM公司面臨一項重要決策:是繼續(xù)拖著這個業(yè)務,還是舍棄掉不必要的包袱。
最終它選擇了后者,而公司的后續(xù)發(fā)展說明了這個決定的明智性。
最近兩年經(jīng)常被提到的斷舍離思維,說到底即是必要性思維。
它要求你做決策時,應該有一個快速做減法的過程。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累贅;脫離對物質的執(zhí)念。
舉個例子,假期回家,總想著帶許多東西回去。結果書沒看、衣服沒穿,帶回去的東西又原封不動地帶回來。
在職場上,也有可印證的理論——POA行動力,公式是這樣的:
這意味著,在其他指標不變的情況下,目標聚焦程度越高,行動力也就越強。
刪繁就簡,重點才能一目了然。
有人說,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一個思維方式的小小轉變,也許就能影響到你的一生。
就像村上春樹說: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方式。
打破固有思維方式并不容易,但如果能夠把抽象的思維方式具象化,一切就會簡單很多。
有幾種思維方式_思維方式的分類相關文章:
1.思維方式訓練
4.思維的知識介紹
6.兩種思維方式
有幾種思維方式_思維方式的分類
上一篇:逆向思維的含義特點
下一篇:思維發(fā)散的方式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