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的名字由來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你知道馬頭琴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馬頭琴的名字由來,歡迎大家閱讀。
馬頭琴的名字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個放牛娃,名字叫蘇和。一天,太陽下山了,天慢慢地黑下來了,蘇和才趕著羊回家。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前面路邊有個毛茸茸的東西,走近一看,啊,原來是一匹剛生下來的小白馬,多可憐啊,蘇和就把它抱回家去養(yǎng)著。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白馬一天天長大了,渾身雪白,又美麗又健壯,人人見了人人愛。蘇和更是愛得不得了,每天騎著小白馬去放羊,他們真象一對好朋友,一時一刻也分不開。
一年,草原上的王爺舉行賽馬會,四面八方的人都去參加。蘇和對他心愛得小白馬說:“小白馬,小白馬,人家都去參加賽馬會,咱們也去,好嗎?”小白馬不會說話,一邊點著頭,一邊咴咴地叫,好象在說:“咱們也去,咱們也去!”蘇和別說有多高興了,他帶上干糧,騎著小白馬也去參加了。
賽馬會開始了,好多身強力壯的小伙子,騎著棕色的、黑色的、黃色的馬在草原上奔跑,可誰也沒有蘇和的小白馬跑得快。小白馬象一道閃電,一會兒就到了目的地。王爺一看,得第一名的是個窮小子,心里很不高興,他讓人把蘇和叫來,對他說:“你是個窮小子,不配騎這樣好的馬。喏,我給你三個金元寶,把這匹小白馬賣給我。你回去吧!”蘇和怎么舍得他心愛的小白馬啊,他對王爺說:“我是來賽馬的,不是來賣馬的!”說著牽了小白馬就走。
王爺一聽發(fā)了火:“你這個放羊的窮小子,敢頂撞我王爺!來人啊!拉下去狠狠地打!”蘇和挨了一頓打,被王爺趕了回去。王爺搶了蘇和的小白馬,就想在別人面前顯一顯。第二天,王爺擺了酒席,請了許多許多客人,王爺對大家說:“我剛得了匹小白馬,奔跑起來,就象一道閃電,誰也比不過它。你們好好瞧著。”
他說完話,就騎上了小白馬,可是小白馬一動也不動,王爺生氣了,就拿鞭子打它,這一打可不得了,小白馬猛得一跳,把王爺摔了個四腳朝天,小白馬撒開腿就跑,去找它的小主人蘇和了。
“捉住它,捉住它!”王爺從地上爬起來,沒命地喊著??墒钦l也追不上它,王爺接著喊:“別讓它跑了。用箭射死它!”幾十支箭,嗖嗖嗖嗖,向小白馬射去。小白馬讓箭射中了,血不斷地流出來。可是小白馬很勇敢,它忍著痛,一個勁地向前跑,一直跑到小主人蘇和家。
蘇和給打得渾身上下都是傷,躺著一動也不動,心里正想著他的小白馬,忽然聽見一陣咴咴咴的叫聲,啊,是小白馬,是小白馬,是小白馬回來了。他忍住痛,一個翻身爬起來,打開門一看,真的是小白馬回來了,可是小白馬呀,雪白的毛都讓血染紅了,它親了親小主人蘇和的臉,倒在地上就死了。
小白馬死了,蘇和幾夜都睡不著覺,心里不停地說著:“小白馬回來吧!小白馬回來吧!”一天晚上,蘇和剛一睡著,看見小白馬回來了。蘇和摟著小白馬的脖子,親了又親,說:“小白馬,我真想你啊!”小白馬輕輕地說:“我的小主人,我也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東西做一把琴吧!這樣,我們就永遠在一起了。”
蘇和睜開眼睛一看,小白馬不見了,原來剛才是在做夢呢。他含著眼淚拿小白馬的骨頭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骨做弓,琴桿頂上雕刻了個馬頭。這就是馬頭琴的來歷。從此,蘇和天天拉琴,拉了許多好聽的曲子,遠遠聽起來,就象小白馬在唱歌。其它的牧民聽到這優(yōu)美的曲子,都學著蘇和的琴的樣子,用木頭做了許多馬頭琴,他們一邊放牧一邊彈著馬頭琴。就這樣馬頭琴傳遍了整個草原。
馬頭琴的結(jié)構(gòu)特點
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呈正梯形,也有極個別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紅木或桑木等硬雜木制成,上下兩框板的中央開有裝入琴桿的通孔,左右側(cè)板上分別開有出音孔,琴箱正背兩面蒙以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繪民族圖案為飾,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頭、琴桿多用一整塊色木、花梨木、紅木或松木制作。琴頭呈方柱形,頂端向前彎曲,造型為雕刻精細的馬頭,既有奔馬的馬頭,也有立馬的馬頭,有的是在琴桿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開,多有槽蓋,兩側(cè)橫置兩個弦軸(左右各一)。弦軸又稱把子,采用黃楊木或琴桿木料制作,軸桿為圓錐體,軸柄呈圓錐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圓錐形 軸柄外表刻有直條瓣紋,便于擰轉(zhuǎn),有的軸頂為圓球形。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后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山口,下端裝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橋形琴馬。張兩條馬尾弦,兩弦分別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長馬尾合成,兩端用細絲弦結(jié)住,上端纏于弦軸,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條或木料制作弓桿,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
傳統(tǒng)的馬頭琴,多為馬頭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規(guī)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為大、小兩種,分別適用于室外或室內(nèi)演奏。大者,琴體全長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長26厘米~30厘米、下寬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體全長70厘米左右,琴箱長20厘米、下寬 18厘米左右,宜室內(nèi)演奏使用。馬頭琴是屬于指板類型的拉弦樂器,不設千斤,從山口到琴馬的一段琴弦為有效弦長。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琴箱的面、背兩面都蒙皮膜,這和一般拉弦樂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設音窗或呈開口式是不同的。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fā)出的聲音甘美、渾厚、悠揚、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國樂器博物館中,珍藏有馬頭琴多件。其中有一支來自東蒙民間的馬頭琴,系用當?shù)厮a(chǎn)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長29厘米、上寬23厘米、下寬26厘米、厚9厘米,正、背兩面蒙以馬皮,背面皮面中央開有一個金錢眼狀出音孔,孔徑7.8厘米。琴頭琴桿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長108厘米。琴頭長方柱形體,頂端雕以馬頭為飾,弦槽后開,槽長10厘米、寬1.5厘米,兩側(cè)各置一個弦軸。弦軸色木制,呈八方形錐狀體,軸長12.8厘米,軸頂圓球形。琴桿呈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后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龍面裝飾,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橋形琴馬。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龍面鼻孔中穿出,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桿木制,兩端拴以一束黑色馬尾為弓毛,弓長76厘米。此琴制作精細,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圖案花紋,通體髹以深棕色漆,馬頭、軸頂涂黑色漆,琴頭和琴箱正背兩面油漆彩繪云頭、花卉和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紋飾,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藏品。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鑒》 中。在這個博物館里,還珍藏有兩件蒙古國制作的馬頭琴,其中一支共鳴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塊硬木板拼粘而成,兩側(cè)板上開有音窗,琴箱長33厘米、上寬22厘米、下寬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頭、琴桿用一塊松木制作,全長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彎曲的馬頭,弦槽后開,兩側(cè)各置一軸。弦軸云杉制,軸長18厘米,軸柄扁而長,形如馬耳。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后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裝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橋形琴馬,馬長6厘米、高3.2厘米、底寬1厘米。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為木制弓桿,兩端系一束黑色馬尾而成。琴頭、琴面髹以淡綠色漆,琴桿、弦軸為橙黃色漆,通體彩繪富有蒙古民族風格的云頭、花卉和圖案紋飾。此琴為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國音樂代表團訪華時送給我國人民的禮物,它是中蒙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 》大型畫冊中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
演奏馬頭琴時,通常采取坐姿,將琴箱夾于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cè)。左手虎口稍張開,拇指微扶琴桿,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頂弦、無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頂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從外弦下面伸進去頂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離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執(zhí)弓時,以虎口夾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桿上,無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運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狀態(tài)。馬頭琴的定弦有多種,因較細的琴弦張在里弦,較粗的弦張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關系定弦為a、e,有時也以正四度關系定弦為A、d,正五度關系定弦為d、a,用于伴奏時音域僅一個八度。拉奏方法也與其它拉弦樂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夾在里、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獨特的音色,柔和、渾厚而深沉,拉奏起來,特別洪闊、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風味。右手弓法有長弓、半弓、短弓、跳弓、連弓、連跳弓、頓弓、打弓、擊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彈音、挑音、顫音、打音、滑音、雙音、撥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許多裝飾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馬頭琴的演奏特點是以指甲從弦側(cè)觸弦發(fā)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豐富的泛音,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在遼闊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區(qū),人們喜愛馬頭琴,除作為獨奏樂器外,常用于說唱(蒙語說書)、民歌和舞蹈伴奏或與四胡等樂器合奏。傳統(tǒng)的馬頭琴音量較小,只適于在蒙古包和室內(nèi)演奏;經(jīng)過改革以后,馬頭琴的藝術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顯著擴大,已完全適于在舞臺或室外演奏,它不僅能夠拉奏,還可撥弦彈奏,已成為出色的獨奏樂器。還經(jīng)常參加民族樂隊演奏,并成為內(nèi)蒙古烏蘭牧騎 (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樂器,最擅長演奏柔和細膩的抒情曲調(diào),特別適宜演奏悠長遼闊的旋律和為長調(diào)民歌伴奏。
馬頭琴的名字由來相關文章:
1.民間故事小學生
3.蘆薈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