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趕秋的故事
民間故事以歷史悠久、起源廣泛、、意象豐富、富有表現(xiàn)力及思想深刻雋永見長。學(xué)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湘西趕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湘西趕秋》
那時候還沒有皇歷,也沒有哪個去記年代,不曉得隔現(xiàn)在多久了。在湘西,有一座大山坡,那坡的名字叫“不麥”,坡上住著一戶苗家,姓羋這家人只有老少三口:老頭、老媽,還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姑娘是他們的獨生女兒,名叫“妹米”。這不麥坡上四季常青,百花盛開,妹米從小就是在滿山的花草中玩大的。她很愛繡花,她繡的花草就像真的一樣,還未繡成,就有蜜蜂“嗡嗡”叫著采蜜來了;她繡的那些花呀草呀還有一股香味,常常引得蝴蝶來撲粉。
一天,妹米坐在家門上,攤開繡花繃子,正想著繡幅什么圖樣好,忽然見一對五彩斑斕的鴛鴦在門前小河里正交頸理毛,自由自在地嬉戲。妹米一時興起,取出五彩絲線,用她靈巧的手,邊看邊繡,很快就繡出一幅“鴛鴦交頸圖”來。誰知,她剛繡完最后一針,那對鴛鴦竟然眼睛轉(zhuǎn)動,一展翅,“撲撲撲”帶著繃上的繡布飛到小河里去了。妹米十分高興,拍著手,連聲喊著:“好!好!好!”繡著“鴛鴦交頸圖”的繡布隨著河水飄呀飄呀,一直到妹米的眼睛看不見了,她才回屋休息。
這幅繡布最后到哪里去了呢?說來也真巧,在離妹米家一百里遠的一個小河灘邊,有個名叫巴貴的青年正在替別人造打漁船。這巴貴是什么人?說起巴貴,哪個都曉得,他是苗家出名的木匠。他當時剛滿二十歲,爹媽早不在人世了,光棍一條,到處替別人做工,走到哪就住到哪,沒有固定的家。這天,他剛造好一只船,正要下水試航,忽然眼前一亮,河面上飄來一件五彩放光的東西。他立即把船迎著撐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幅極精巧的“鴛鴦交頸”絲繡。巴貴捧著這幅絲繡看了又看,心想,這一定是哪家心靈手巧的姑娘繡的,要是能找到她,那該多好啊!
巴貴把絲繡拿回寨子,請大家來認,可是誰都認不出。巴貴就帶著這幅“鴛鴦交頸圖”走遍了周圍一十八個苗寨,也沒有找到這幅絲繡的主人。這時正是秋高氣爽、山鄉(xiāng)苗寨豐收的季節(jié),一天,巴貴經(jīng)過一條小河邊,看到一排“咕嚕嚕”轉(zhuǎn)動的水車旁,有一棵古老的青樹,青樹下,一群男女青年在蕩著秋千玩,邊玩邊唱歌,十分熱鬧。巴貴看著看著,忽然想到苗家每到豐收的秋天,有省親訪友、歡聚賽歌的習慣。如果能仿照水車的形式,造一座能轉(zhuǎn)動的秋千,這秋千按八個方位,一次坐四男四女,邊轉(zhuǎn)邊對歌,不是能吸引很多人來嗎?說不定那位絲繡的主人也會來呢。說干就干,巴貴立即動手,砍來結(jié)實的青?樹,在河灘上造起“八人秋”來。他邊想邊做,加上寨里的后生家熱心幫忙,一座像風車那樣能轉(zhuǎn)動的高大“八人秋”豎起來了。
八人秋開秋的消息和著豐收的秋風,一下吹遍了各村各寨,自然也傳到了妹米的耳里。妹米從小就喜歡打秋唱歌,現(xiàn)在聽說有個后生巴貴造了一個能坐八人的新鮮大秋千,不知像什么樣子,她多想去看看,坐上去打一打呀!妹米想得入神了,簡直把一切都忘記了。
“妹米!”阿媽看見女兒在呆呆地出神,便喊了她一聲,“你在想什么?”
“我想去……看看巴貴造的八人秋。”妹米向阿媽說。
“要去還不快做件好看的繡花衣?只差三天就到開秋的日子啦。”媽媽是最懂女兒的意、最順女兒的心的。
繡一件什么樣的花衣呢?她想到那天隨水漂去的絲繡,好,就再繡一幅“鴛鴦交頸圖”吧!
妹米一動手,那繡花針就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驅(qū)使它在自動地運行。不到半天,一幅“鴛鴦交頸圖”就繡出來了。這一回,鴛鴦可沒有跑下河去,妹米把它縫在胸前那塊衣襟上。
開秋那天,天還沒亮,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都趕早向八人秋開秋的河灘擁去。秋場上,人山人海,笑聲不斷,歌聲不絕。
“開秋!”一位德高望重的白胡子老人宣布打秋開始。第一輪上秋千的四男四女,隨著八人秋的轉(zhuǎn)動,亮開歌喉,開始了非常有趣的“盤歌”。地面上圍觀的人們也隨著歌聲的韻腳齊聲附和,真像一鍋煮開了的水,熱鬧得沒法講了。
在大家盡興打秋唱歌時,巴貴卻忙著在人群中找那位絲繡的主人。他拿著“鴛鴦交頸圖”在人群中穿來穿去,特別注意看姑娘們穿的那些繡花衣。他找了又找,但都沒有一個姑娘的手工趕得上這幅“鴛鴦交頸圖”精巧。這時,忽然從東山的路口上走來一個姑娘,她胸前那新繡的“鴛鴦交頸圖”放射出五彩的光芒,老遠就把巴貴吸引住了。
巴貴用力分開人群,一口氣跑上去,激動地亮出自己手中的“鴛鴦交頸圖”絲繡來。妹米萬沒想到,漂走的絲繡會到巴貴手里。還需要說什么求愛的話嗎?兩人手牽著手,笑盈盈地走進了叢林里。
后來,苗族青年男女為了像巴貴和妹米那樣因趕秋得到幸福,從那以后,每年都要在豐收的秋天,豎起八人秋,舉行盛大的“趕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