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百家姓周的傳說故事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臺灣土著族、瑤族、東鄉(xiāng)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1] 。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guān)百家姓周的傳說故事,歡迎閱讀!
有關(guān)百家姓周的起源故事
源于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xiàn),可追溯到遠(yuǎn)古的黃帝時期。據(jù)《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3] [4]
源于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后,其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這一支通常被認(rèn)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3] [5]
源于少數(shù)民族
?、倌媳背瘯r,北魏獻(xiàn)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段簳?middot;官氏志》記載:“獻(xiàn)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后改為周氏。”獻(xiàn)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tǒng)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xiàn)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tǒng)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xiàn)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6] ②唐朝上元年間,少數(shù)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③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fù)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shù)民族)變?yōu)橹苄铡?/p>
源于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dāng)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jié)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xiāng)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chǎn)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遷移入臺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后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后,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于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后,逃往寧鄉(xiāng)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6-7]
有關(guān)百家姓張的研究考證
中國的周姓源遠(yuǎn)流長,據(jù)《姓氏考略》的記載,黃帝有一位大將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分散在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地。
據(jù)《通志》記載:“周氏,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后。邰,今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又據(jù)《元和姓纂》記載:“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國為氏。”當(dāng)時周國就在今天的陜西岐山一帶,到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時,終于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后,國都設(shè)在鎬(陜西西安西)。到懿王時國都又遷往槐里(陜西興平東南)。[20]
另據(jù)《姓源》所載,東周時期,周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邑(河南洛陽),他把兩個兒子分封到汝河的上游和下游,形成把守東南門戶的防線。其中少子姬烈,被封于下游的汝南,其族人和后代被人們謂之周家,子孫后代都以周為姓。這一支通常被人們認(rèn)為是周姓的主要來源。
另據(jù)《通志》所載:“唐先天中,避明皇名嫌,改為周氏。”唐玄宗叫李隆基,因“基”與“姬”同音,為避其名諱,先天年間,很多姬姓人被迫改為周姓。到了南北朝時期,也有周姓改為姬姓的。所以,民間有姬、周一家的說法。[21]
有關(guān)百家姓周的傳說故事
下一篇:有關(guān)百慕大三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