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的趣味小故事
中國姓氏文化的趣味小故事
中國姓氏數(shù)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姓氏的幾個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百家姓與“趙錢孫李”百、家、姓
提到百家姓,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開頭的幾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姓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都是常見姓氏。全國也有不少人以它們?yōu)樾?,甚至還有人把它們當做百家姓的代稱,與它們有關的故事或傳說也經(jīng)??梢砸姷?。在有關故事中,有些還與它們所表示的姓氏無關。比如一個關于"趙錢孫李”的傳說,是說從前在蘇州一帶有一個教書先生,有次正因一個姓李的有錢人生氣,又碰巧有學生讓他講“趙錢孫李”是什么意思。他便沒好地講道:“這趙嗎,就是咱蘇州話中所說的精趙,意思是放肆。錢就是銅錢的錢字,孫就是小猢猻的孫字,李就是張三李四的李字。”學生問:“這幾個字要是倒著連在一起講,能講通嗎 ?”老師說:“當然能講通。也就是:姓李的小猢猻,有了幾個臭銅錢就精趙起來了。”顯然,這樣的故事里,“趙錢孫李”的含義已經(jīng)溢出了它的姓氏本身之外,成為民間的一種文化象征了。
此外.還有一個與“趙錢孫李”有關的謎語,說“天下第一家,出門先用它,人人說它小,三月開白花”,謎底也是趙錢孫李。
由上可見,本來是姓氏的“趙錢孫李”而不再被當做姓氏,也不再是姓氏的代稱。僅僅當做調侃的對象對待,反映了我國民俗文化內(nèi)容的廣泛和語言文化的豐富。但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與此不同的情況。就是“百家姓”三個字既是我國姓氏的總稱,但它們同時又都是姓氏。
首先。關于“百”這個姓氏,相傳是春秋時期秦國名人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曾經(jīng)是虞國的貴族,在虞國被晉國滅亡后淪為戰(zhàn)俘。成為一個叫晉伯的人的家奴。后來,晉伯因事出使秦國,他也跟隨;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見到秦國的君主秦穆公,深受賞識.被用五張羊皮換了自由身,留在秦國輔佐秦穆公,后來官至大夫。人稱五羊大夫。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據(jù)史書記載,先秦思想家列御寇有個叫百豐的學生,漢代有個官吏叫百政,明代有擔任千戶官職的百恭、百通,都是在歷史上知名的百姓人。另外,唐代的高麗人中有人姓百,現(xiàn)在的北京一帶仍然有人以百為姓,說明百作為姓氏,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
像“百”一樣,從古到今也都有人姓“家”,但家姓的來源另有傳說。相傳,家姓是周幽王太宰家伯的后代,歷史上曾先后有人知名于今西安、河北、四川等地,在漢代還有一個叫家君的人發(fā)明了彈棋游戲獻給當時的漢成帝,被賞賜許多財物。另一位叫家進的人知名于宋代,曾考中進士。他的祖籍在今四川峨眉一帶。那里也是歷史上家姓人最為集中的地方。而在當代,人口普查中在上海發(fā)現(xiàn)了姓家的人。所以說,家姓也是一個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的姓氏。
至于“姓”姓,則比較罕見。它主要出自春秋時期的蔡國。據(jù)有關姓氏書記載,蔡國公爵的后代中有人名叫公孫姓,公孫姓的后代在后來便有人姓姓。歷史上,姓姓的人還有代表人物:漢代的大商人姓偉,祖籍在現(xiàn)在的山東淄博一帶,家產(chǎn)5000萬;又有宋代縣令姓益恭、明代貢士姓秉恭等人。至于當代,在浙江上虞、山西大同、河北蔚縣等地也有姓這一姓氏的人。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我們常說的“趙錢孫李”百家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姓氏的可以不再是姓氏,是姓氏代稱的可以變成真正的姓氏,我們的百家姓文化就是這樣奇妙 !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百家姓與炎黃二帝
從上述所舉關于百家姓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各有淵源,各有傳說,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聯(lián)系。那么,它們真的沒有聯(lián)系嗎?
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觀點,姓與姓之間不僅有聯(lián)系,而且還有共同的淵源,這一淵源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當然,關于炎黃二帝與姓氏來源的關系,其實是說來話長了,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首先,炎黃二帝其實都是傳說時代的英雄人物,遠古兩大部落集團的領袖,他們所領導的部落集團及其后代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現(xiàn)在的中國人都自詡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認他們是中華人文初祖。其實,除他們以外。歷代還相傳上古時有女媧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吳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氏族首領。他們實際上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都沒有像炎黃二帝那樣獲得廣泛認同,人們?nèi)匀蛔苑Q是炎黃子孫。如今,如果提到炎黃二帝,人們想到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歷史,他們實際上都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同時也都被以不同形式加以紀念。如在河南鄭州市黃河南岸的黃河游覽區(qū),就坐落著炎黃二帝的大型塑像。塑像依山而建。高106米。分別用紅色和黃色花崗巖建造。塑像表面猶如自然風化的效果,內(nèi)部建有展廳,分天象、漁獵、農(nóng)牧、百草、石器、陶器、冶煉、兵器、科技、文化等展館,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他們二人開拓中華民族歷史的光輝歷程。同樣,在上海,一個資料說也在籌建炎黃文化城,其主體建筑炎黃站立金像高55米,二人交臂攜手,組成“人”字結構,托起蒼穹。其中炎帝手持五谷穗,黃帝手握圖書寶卷,共同凝視著神州大地。當朝霞滿天、天地交融之時,他們金光萬丈,神采飛揚,給民族以希望與力量;當晚霞西陲、萬家燈火之時,他們又流光溢彩,祥瑞藹藹,給民族以振奮與護佑。另外,在河南新鄭市,作為炎黃二帝中黃帝的故里,也擴建了面積達30000平方米的黃帝故里景區(qū),成為中國旅游優(yōu)先發(fā)展項目。根據(jù)當?shù)氐目傮w規(guī)劃,擬建拜祖殿、業(yè)績廳、起居長廊、生活廳、婚禮廳、大型糧壇等。再者,在浙江奉化市溪口鎮(zhèn),也擬建一座以他們?yōu)橹鞯氖甲娉?。這些與他們有關的紀念地或景點的建設,一方面是對他們豐功偉績的肯定,同時對喚醒廣大炎黃子孫的愛國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都有一定意義。
正是由于炎黃二帝獲得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廣泛認同。他們也都很自然地被當做我國眾多姓氏的締造者,幾乎所有的姓氏相傳也都與他們有關。我們今天都習慣把他們當做中華人文始祖,還說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其中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其實,在炎黃二帝以前,也有許多部落氏族存在,為了區(qū)別各自之間的血緣關系,產(chǎn)生了許多姓氏,最后都被他們統(tǒng)一起來。并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華夏族群。這一族群,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在我國早期的一部史學著作《國語.晉語》中,還記載了一段關于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昔少典娶于有轎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過去少典與有轎氏的女子結婚.生下了黃帝和炎帝。黃帝居住在姬水邊,炎帝居住在姜水旁。因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長大,養(yǎng)成了不同的習慣,因此也姓了不同的姓氏,其中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其實,這段資料所反映的實際上是我國早期姓氏的一些情況,炎帝與黃帝分別是由同一祖族分裂出來的胞族,而姬、姜則是我國早期的兩個著名姓氏。
關于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還有另外一些說法。其中之一是說他們的姓氏并不像今天大多數(shù)人那樣由父親傳下來,也不是自己得姓。而是直接來源于母親。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jù)是他們生活在“知母不知父”的原始社會,無法從父親那里獲得姓氏,只能與自己的母親聯(lián)系起來。因此,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在傳說中都被認為是“天之子”,亦即充滿神秘色彩的蒼天的兒子,而不是現(xiàn)實社會中某一個具體男子的后代。至于他們的母親,則要顯得具體得多。其中炎帝的母親是“有嬌氏之女,名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黃帝的母親名叫附寶,她“見大電繞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梢?二人都是“母感天而生”,或者說是天人交媾而生的貴子。對于這種“天子感生”的傳說,如果拋開其中的神秘色彩和后人捏造的超人光環(huán),實際上是當時“知母而不知父”婚姻特點的真實反映。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啟發(fā)我們,“姓”最早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階段,盡管在炎黃二帝時的中華大地可能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但其初始獲姓仍有從母姓的原始遺風。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炎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們以上談到炎黃二帝的姓氏和與他們有關的姓氏來源,除此之外,他們與我國現(xiàn)在的百家姓也有直接關系。關于這點,由于情況較為復雜,我們不妨分別來看。
首先,看看炎帝。前面已經(jīng)提到,《國語.晉語》記載了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其中所說炎帝居住的姜水,一般認為是現(xiàn)在陜西岐山、武功一帶的姜水流域,那里是炎帝的發(fā)祥地,并且以水名為姓,姓姜。后來.炎帝的后代又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幾支,活動范圍從姜水流域擴展到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河北、湖北、安徽等!地。據(jù)《世本》記載,僅姜姓一支就占據(jù)16個地方,有列(烈)山氏、縉云氏、三烏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其分支申、許、齊、高、姜、呂、賴、龔、謝、于、丁、賀、盧、樂、紀、向、黃、焦等247個氏每一個氏又發(fā)展為姓,共247個姓。另據(jù)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后代,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屬炎帝族系。
在上述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姜姓和呂姓有一個共同的著名例子,出自歷史小說《封神演義》。其中有一個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姜子牙,在另外一些書里又把他叫做呂尚。也就是說。他的姓氏有兩個::一個是姜,另一個是呂。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據(jù)傳說是炎帝的后代,姓姜又姓呂。相傳,炎帝的后代中有個叫伯夷的人,大約生活在夏禹時,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夷的官,分封在呂。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從此以后,炎帝的后代中除有人姓姜外,又有人姓呂,姜子牙便是他的后代之一。
除姜姓和呂姓外,由炎帝而來的其他姓氏在來源上也與呂姓有近似之處。像呂姓這樣的姓氏來源情況,用姓氏學的話說是以封地的名稱為姓,這類的姓氏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就有許、焦、崔、高、謝、沈等姓。在這些姓氏中。許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現(xiàn)在的河南許昌一帶,焦姓人居住在安徽亳州,崔姓在山東濟南,高姓在山東禹城,謝姓在河南唐河.沈姓在山西臨汾,都是各有各的發(fā)源地,各有各的傳說.但最終的源頭都能與炎帝聯(lián)系起來。所以說,他們都是炎帝的子孫。
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還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來的姓氏。比如,現(xiàn)在的百家姓中有共、洪、龔等姓,相傳都來自炎帝的后代共工。共工在黃帝時擔任治水的官職。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有人把他的名字當做姓氏,姓共;又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從事的職業(yè)合在一起,姓洪。另外,相傳他有個兒子叫句龍,句龍的后代中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姓氏合在一起,姓龔,于是又有了龔姓。像共姓、洪姓、龔姓這樣得姓的情況,雖然都與共工有關,但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炎帝,加上姓氏的來源都與人名有關,因此用姓氏學的行話說,都屬于由人名而來的姓氏。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人的稱號而來的.屬于這種情況的代表性姓氏是丁姓。相傳,丁姓人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直接得姓祖先是姜子牙的兒子及。他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時都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年老去世時被賞賜一個稱號,叫做“丁”。意思是說他當官勤勤懇懇,做事兢兢業(yè)業(yè),對主上忠心耿耿。后來,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便把他的這個稱號當做姓氏,從而有了丁姓。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姓氏。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姓氏,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自稱是炎帝的后代,把他當做了血緣先祖。由于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百家姓的主體,因此,我們現(xiàn)在常說都是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來源上便可以得到證明。
總之,炎黃二帝,炎黃子孫,從根本上說是有個祖先叫炎帝,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締造者,也是百家姓中的人文共祖之一。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黃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除了炎帝還有黃帝。與炎帝后代中的姓氏相比,相傳是黃帝后代的姓氏更多,大約占全部姓氏總數(shù)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所以如此,根據(jù)一些專家的研究.大約是與黃帝后代人丁興旺有直接關系。首先,從炎帝與黃帝的直接后代看,炎帝僅傳姜姓一系,而黃帝相傳有25個兒子,后來發(fā)展為25宗,分為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可見,在他們直系子孫的數(shù)量上,黃帝就比炎帝多了許多倍。其次,中國歷史上傳說時期的英雄人物,如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開創(chuàng)者,相傳都屬于黃帝族系,是黃帝的后代,而沒有一人出自炎帝族系。從而在數(shù)量上更勝炎帝一籌。此外,從他們二人本身的情況看,炎帝相傳僅有“姜”一個姓氏,而黃帝的姓氏則有三個。其中除在上面已經(jīng)提到的“姬”姓外,又有“公孫”、“熊”兩個姓氏。正是在這些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黃帝的作用遠遠超過炎帝,他被更多的人當做血緣先祖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黃帝后代的發(fā)展中,根據(jù)《世本》一書的統(tǒng)計,從傳說時代到先秦時期,曾經(jīng)有101個方國自稱是他的后代。后來,這101個方國又進一步分化出10個氏。加上由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而來的方國和氏,在總數(shù)上大約有800多個。除了其中重復和被淘汰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直到今天仍然被當做姓氏使用。當然,其中的一些是復姓,另外一些是單姓,在性質上都屬于我國古老姓氏的組成部分,并且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由黃帝直接發(fā)展而來的姓氏,還有一些是現(xiàn)在常見的大姓。如張、王、李、趙、陳、劉、黃、周、吳、楊等都是。當然,由于各個姓氏的具體情況不同,與黃帝的關系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張姓。相傳它出自黃帝的兒子揮,因為發(fā)明了弓箭,擔任弓長的職務,進而由“弓”、“長”兩個字組成一個“張”字,于是便有了張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靈王太子晉,而周靈王相傳是黃帝的后代,因此.王姓也是一個出自黃帝的姓氏。再如趙姓,也有一個關于它與黃帝的傳說。這個傳說是說西周穆王時,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代有一個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馬車夫,有駕御千里馬的本事。周穆王在瑤池幽會西王母流連忘返,東方的徐偃王乘機作亂。周穆王聽說后急忙趕回來,乘坐的便是他駕的馬車,一日千里。及時平定了這次叛亂。事后,周穆王認為他勞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趙城,他的后代在后來便姓了趙。所以,趙姓人也是黃帝子孫。
在與黃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應提到一個黃姓。其實,黃姓與黃帝也有直接關系。關于黃姓的來源,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今山東曲阜一帶有一個叫皇娥的姑娘,常常白天乘船遠游,夜里挑燈紡織。一次出游的時候遇見了年輕英俊的黃帝,兩心相悅,便結為百年之好,一年后又生下了黃姓的遠祖少昊。后來,從少昊數(shù)傳到大廉,在夏禹時被分封在黃,建黃國,成為黃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后代在后來便以黃為姓,從而成為黃姓人。
除上述以外,與黃帝有關的姓氏還有很多。比如在堯舜的時候,黃帝有個后代叫伯益,是個著名大臣,曾被任命為虞政,掌管火種.訓練鳥獸,開墾荒地,又曾協(xié)助大禹治水。在治好水患以后.帝舜論功行賞,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并賜他姓嬴。到戰(zhàn)國的時候。他的后代趙奢被分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后代后來便把他封地名的第一個字當做姓氏,這樣便有了馬姓。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姓氏以外,有些姓氏與黃帝的關系可能較為復雜一些,其中李姓便具有代表性。相傳,李姓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堯時擔任大法官的皋陶。皋陶相傳是顓頊的孫子,由于當時把大法官叫做大理,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后來便把他所從事的職業(yè)作為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時候,他的一個叫理征的后代仍然擔任大法官,因為執(zhí)法公正得罪了商紂王,被商紂王殺害。理征的夫人契和氏帶著兒子利正逃命,在逃難途中饑渴難忍,只好采摘李樹上的果子充饑。從而才保住了性命。后來,為了紀念這種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從此才有了李姓??梢?,李姓雖然歷經(jīng)坎坷,但最早仍與黃帝有關.是他的后代,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總之,綜合上述這些得姓傳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與黃帝有密切關系。其實,談到姓氏的來源,每個姓都有說不完的話.又豈止是它們呢。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中華姓氏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