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創(chuàng)業(yè)成功案例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關于48歲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案例一
李玉玲:身患殘疾下崗女工48歲創(chuàng)業(yè) 將"牛板筋"賣進"天貓"
今年58歲的李玉玲,從小身患殘疾,走路一跛一跛的。1979年被內招進長春市第一食品廠,過著到點上班、按月開工資的平穩(wěn)日子。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快四十歲時食品廠倒閉,李玉玲和丈夫都下了崗。為生計,她賣過服裝,在老光復路做過食品批發(fā),48歲時才開始創(chuàng)業(yè)。
如今,58歲的李玉玲把“好家人”品牌牛板筋、牛肚、烤冷面的生意做到了淘寶、天貓上,產品供不應求。2日,在寬城區(qū)蘭家工業(yè)園李玉玲的食品廠里,李大姐向記者道出了她的“創(chuàng)業(yè)經”。
“我以前是名國企職工,那時想想都自豪,哪會想到國企也會倒閉?但要不是廠子倒閉了,我也不會創(chuàng)業(yè),也沒有今天。”歷經創(chuàng)業(yè)艱難苦盡甘來的李玉玲,依然保有那份淳樸。
為啥選擇做食品行業(yè)?“剛下崗那會我做過服裝,對服裝零售還算有經驗。
轉行做了食品,完全是誤打誤撞。”李玉玲說,做服裝生意那會兒她早出晚歸,長期的壓力加上過度勞累讓她患上糖尿病,一病3年。但李玉玲沒有放棄過上好日子的希望,一直尋找機會。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玉玲聽說:有個醬菜廠要出兌,價格便宜。經協(xié)商,醬菜廠以3.6萬元成交,李玉玲籌集8000元交了定金,約定剩余的錢半年結清。2005年4月8日,她正式接手“長春市好家人食品加工廠”。
萬事開頭難,廠子接過來后,第一個難題沒有資金。為籌錢,李玉玲四處奔走,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借了幾萬元錢,又賒了兩三萬元的醬菜原料,開始投產生產醬菜。“廠子經營的頭仨月,就是賠錢。因為缺少對市場的了解,廠里的醬菜沒銷路。一度我們差點經營不下去了。”李玉玲說。
轉型找到銷路
李玉玲之前是下崗女工,頭一次當老板,對工廠該如何去發(fā)展、如何去管理,她無所適從。于是她天天泡書店,邊學邊干。
醬菜的市場看來是方向不對。李玉玲連續(xù)幾個月走遍了長春市的農貿市場、超市、飯店酒樓,從食品零售業(yè)戶那里取經。“當時好幾家超市的營業(yè)員向我反應開袋即食的牛板筋賣的好,很多人買。但當時的牛板筋都是那種料放得特別多的,嚼過味道之后,板筋難以下咽。于是我就想,我能不能生產高端、口味好的牛板筋。”李玉玲說,她的弟弟也是做食品行業(yè)的,姐弟倆一起調制口味,精選原材料,終于生產出好嚼、口味好的即食牛板筋。
我生產的牛板筋從一開始就比別家好,價格當時也比其他的貴些。但質量好、口味佳的牛板筋很快贏得了市場的熱捧。”李玉玲說,正是憑借著高品質的牛板筋產品,廠里賺了第一桶金。此后,李玉玲又開發(fā)出朝鮮族特色的冷面、醬菜等產品,并把“好家人”品牌產品送進了大超市。
帶領下崗工人共同致富
李玉玲剛兌醬菜廠時,原來那些工人多是消極怠工,工作散漫。李玉玲找到社區(qū)干事,給廠里招了3名下崗工人。“他們非常珍惜這份工作,能吃苦,跟我一起起早貪黑從無怨言。”
李玉玲說,“相同的下崗經歷讓我特別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記得一個男工頭一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已經走出大門又兜回來,他問李玉玲:“大姐,這里冬天還能有活干不了?”望著他期待的目光,李玉玲一下子明白,他是怕再失業(yè)啊。她告訴那名男工友:“放心,冬天也有活干。”
從那以后,李玉玲更加拼命地把廠子經營好,“不光為自己,更為了那些下崗職工能再有活干。”李玉玲說。現(xiàn)在那名男工是廠里的帶班班長,月薪3000元,他的愛人也在廠里,月薪2500元。身為“好家人”當家人的李大姐,為100多個下崗工人創(chuàng)造了再就業(yè)崗位,讓他們深陷困境的家庭重燃幸福的希望。
天貓上要開旗艦店
像食品這樣的傳統(tǒng)行業(yè)不好做,因為你一做好了,仿的馬上就跟上。當“好家人”開袋即食牛板筋通過商超占領市場時,更多生產即食牛板筋的企業(yè)也進來分羹。咋辦?李玉玲又想到創(chuàng)新。通過走訪大飯店、酒樓調查市場,李玉玲發(fā)現(xiàn),很多客人反映即食牛板筋雖好吃,但開袋后不能久放,時間一長再好吃的牛板筋也會損失口感。
經過反復研制,她研發(fā)出一種“現(xiàn)吃現(xiàn)拌”的牛板筋產品。“調料和熟牛肉都是真空包裝,想吃了現(xiàn)拌,口感更好。”李玉玲說。
“好家人”現(xiàn)吃現(xiàn)拌牛板筋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受到飯店酒樓的青睞,訂單每天都生產不過來。李玉玲擴大了生產,并開拓淘寶等電商,通過發(fā)展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代理持續(xù)拓展“好家人”的銷路。“春節(jié)訂單火的那陣,我們的淘寶店單日銷售額就超過百萬元。
”李玉玲說。今年4月,李玉玲又把“好家人”旗艦店開到了天貓上。“商家進駐天貓門檻不低,現(xiàn)在‘好家人’絕對是淘寶、天貓上的牛板筋知名品牌。”李玉玲笑笑說,今年我58歲了,可是創(chuàng)業(yè)永遠不嫌晚。下一步,我們還要開發(fā)牛肚、辣白菜等東北特色食品,把“好家人”品牌推向全國。
案例二
48歲創(chuàng)業(yè) 幾經風雨金鯧魚生意卻越做越大
高瞻遠矚放棄收購生意 投身金鯧魚養(yǎng)殖
1997年,黃達靈開始接觸水產行業(yè),在三亞從事水產品收購,收購海洋捕撈的水產品銷往廣東、香港一帶,事業(yè)倒也做得順風順水。
2003年,隨著對行業(yè)了解的加深,他越來越覺得靠捕撈來供給市場,海洋環(huán)境遲早無法承載,只會越走越窄。而且,他還了解到山東沿海地區(qū)已經開始探索網箱養(yǎng)殖,技術上已經可行。于是,黃達靈作出了現(xiàn)在看來的確是高瞻遠矚的判斷——發(fā)展網箱養(yǎng)殖,才是向大海要飯吃的長久之計。經過考量,他看準了當時還比較小眾的金鯧魚的市場前景。
于是,他決定回家鄉(xiāng)臨高創(chuàng)業(yè)。這一年,他已經48歲了,還有兩年就“知天命”了。
當時黃達靈已經是“百萬富翁”,可是自己存折只有90萬元,還有200萬元在妻子手里。創(chuàng)業(yè)得投錢啊,妻子不同意拿錢怎么辦。于是,2003年3月,黃達靈組織召開家長會,聽取全家人的意見。果不其然,遭到全家人的反對。由于當時臨高政府方面出資買了8個網箱試驗海水養(yǎng)殖,以失敗告終。這成為家人反對的主要原因。
“別人資金這么雄厚都失敗了,你憑什么比人家強?”妻子質疑到。
“山東已經有人試驗成功了,再說海南又有這么優(yōu)越的海水環(huán)境,別人失敗的根源在管理,只要我能管理好,我相信一定會成功,我對這個行業(yè)很有信心!”黃達靈反駁妻子。
最后,黃達靈的倔勁兒上來了。“不同意也得同意,明天全家跟我回臨高,這事就這么定了!”
資金短缺“逼”信用社貸款 終收獲第一桶金
2003年4月,黃達靈一回到臨高就馬不停蹄開始創(chuàng)業(yè),花5萬元把政府做試驗失敗的8口網箱租下來,再花了61萬元修補好,又買了幾十萬元魚苗,投入生產。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2003年9月,自己的290萬元積蓄全部花完了!沒錢買魚料了,工人的工資也發(fā)不出,基地一時陷入困頓,而這時距離第一批魚上市只有一兩個月了。
“眼看勝利在望,不能功虧一簣,一定要借錢把這批魚供出來!”黃達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墒墙桢X談何容易,高利貸負擔不起,銀行又以網箱風險高不能作為抵押物為由,不愿意貸款。
百般無奈之下,老黃找到了臨高信用聯(lián)社的主任,懇求信用社貸款幾十萬元度過難關。這也讓主任犯了愁,沒有抵押物,這風險他也擔不起啊!
2天之后,走投無路的黃達靈再度上門找主任,心想,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能放過!這次,他抱著貸不到款誓不罷休的決心。主任說:“貸給你就砸了我的飯碗啊!”當時已經中午12點了,主任要下班了,黃達靈急了,說“你貸也得貸,不貸也得貸!我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你不貸款給我,我就跟你回家吃飯!”
最終,臨高農信社主任被黃達靈感動了,于是“曲線救國”,以聯(lián)保的形式,按每人貸5萬元,總共貸給海豐養(yǎng)殖公司75萬元。
拿到了救命錢,黃達靈全部用來買魚料,緊急投入生產。
2003年11月,金鯧魚大獲豐收,除去成本,凈賺200多萬元!黃達靈收獲了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桶金。
合伙失敗東山再起
2004年下半年,進入良性發(fā)展的海豐養(yǎng)殖公司吸引了“合伙人”的親睞,中石油旗下兩家公司出資600萬元,黃達靈出資400萬元開始了合作。3年的合作并沒有讓公司走上飛速發(fā)展的快車道,由于黃達靈占的股份少,管理方面雙方意見相左,黃達靈并沒有太多發(fā)言權,導致公司每況愈下,直到2006年血本無歸,賠個精光。
2006年下半年,黃達靈提出不干了,“合伙人”說你不干那我也不干了。“那公司下面一百來號人怎么辦!他們可是從漁民轉產來公司打工的,你們大公司應該有擔當,不能就這樣丟下不管!”黃達靈說。
經過協(xié)商,黃達靈最終接管了這些工人,跟合伙公司借了50萬元,租了100個網箱,開始單干,東山再起。這時的海豐養(yǎng)殖公司異常艱難,但工人們不離不棄,沒有工資也跟著老黃干。這或許是因為黃達靈在自己最艱難時刻也還為工人著想,又或許是因為,他們相信以老黃的魄力,一定能夠扭轉乾坤!
果不其然,老黃不負眾望,在他的掌舵下,公司從白手起家,到2011年累計賺了1個多億!黃達靈第二次到達事業(yè)的巔峰。
遭遇臺風血本無歸 借高利貸發(fā)工資
或許是天妒英才,或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就在公司發(fā)展蒸蒸日上之時,上天又跟黃達靈開了個巨大的玩笑。
2011年9月29日下午2點30分,強臺風“納沙”在文昌市翁田鎮(zhèn)登陸,中心風力達14級,這場臺風對海豐養(yǎng)殖公司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200多口網箱全部打上岸,所有的魚都跑光了,公司損失達7900萬元。
而此時,黃達靈正在寧夏出差,聽到基地遭受嚴重損失的噩耗,辛辛苦苦白手起家的公司,6年以來的成果毀于一旦,他整夜合不上眼……
9月30日開完會,黃達靈買了最快的機票趕回海南??粗慌_風打得稀爛的網箱被撂到岸上,有些還掛著腐臭的死魚,黃達靈悲痛不已,連續(xù)4天沒合眼,飯都吃不下。
“那時候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回想起4年前的場景,今年正值花甲之年的黃達靈,還是禁不住老淚縱橫。
但是,后水灣不相信眼淚。“我再痛苦,也得忍著,在員工面前,不能倒下!”幾起幾落,早已被員工視為精神支柱的黃達靈,要再一次帶領大家,重頭再來!
10月2日是發(fā)工資的日子,就在大家猜測公司還能不能發(fā)出工資的情況下,為了不讓員工看出公司嚴重虧損,第二次一無所有的黃達靈悄悄去??诮枇?60萬元高利貸,給員工發(fā)工資以及恢復生產。為了穩(wěn)住員工,他居然在這種情況下不但不降薪,反而每人加薪200元!
這讓員工們看到了希望,全身心投入災后重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的補網,一天干16個小時,盡量早日恢復生產!”黃達靈說。
這次臺風也給老黃一個慘痛的教訓,他下定決定要改進網箱的技術,讓網箱不再那么不堪一擊。在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的幫助下,最終采取了“水泥墩式”固定,數(shù)塊幾噸重的水泥墩固定住了深海網箱,這種方式可以抗14級風。在2014年臺風“威馬遜”、“海鷗”中,“水泥墩式”打了個漂亮仗,他的網箱未遭受大損失。
經過4年時間的恢復,黃達靈一邊還錢,一邊擴大生產,現(xiàn)在已經基本還完欠款,公司經營越來越好。公司目前共有525口深海網箱,其中直徑80米的網箱有50口、直徑60米的網箱150口、直徑40米的網箱325口,養(yǎng)殖金鯧魚1200萬尾,其余的深海網箱養(yǎng)殖魚類為石斑魚、龍膽魚等。2014年產值達1.3億元,2015年產值預計可達1.5億元,黃達靈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鯧魚大王”。
初心不改 愿意無償推動金鯧魚網箱養(yǎng)殖的發(fā)展
12年來,他的事業(yè)三起兩落,從一個只有7、8個臨時工的小基地到如今擁有200多名員工、年產值過億的水產養(yǎng)殖公司,黃達靈越做越大的“秘訣”竟是:創(chuàng)業(yè)不能滿足于賺錢,而是為了讓產業(yè)發(fā)展得越來越大,讓更多人受益。
“如果只想著賺多少錢就退休了,那我早就賺夠了,但我覺得不能滿足于賺錢,一開始看準市場覺得不創(chuàng)業(yè)很浪費機會,現(xiàn)在我希望我能對全國的金鯧魚養(yǎng)殖行業(yè)做出推動作用,我愿意無償?shù)貍魇谖艺莆盏木W箱養(yǎng)殖技術!”
他的這種情懷,使得創(chuàng)業(yè)途中遇到的困難都有貴人相助、度過難關,更贏得了當?shù)厝说淖鹁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