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恐龍是出現(xiàn)于2.3億年前并繁榮至今的陸生脊椎動物。非鳥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那么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呢?
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馬門溪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fā)現(xiàn)其化石,經(jīng)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shù)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
基本信息
食性 :植食
生存時代:晚侏羅世分布中國蒙古
釋義:馬門溪龍意為在馬門溪發(fā)現(xiàn)的恐龍。
分類:在1972年楊鐘健與趙喜進的馬門溪龍研究中,曾提到了馬門溪龍科(Mamenchisauridae)。而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峨嵋龍科(Omeisauridae)來取代馬門溪龍科,并包含峨嵋龍與馬門溪龍兩屬。
天敵:永川龍和馬門溪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區(qū)。它是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全長約11米,站立時臀高2.85米。它有一個又大又高的頭,略程三角形,嘴里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它的脖子很柔軟,但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翹起的尾巴可作為平衡器用。其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后肢又長又粗壯,也生有三趾。永川龍常出沒于叢林、湖濱,行為可能像今天的大象。
名字來歷:馬鳴溪是宜賓市柏溪地名。1952年,金沙江馬鳴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筑公路,工人們開鑿巖石時, 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許多像骨頭樣子的石頭,后來經(jīng)過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仔細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過去世界上還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新的恐龍化石,于是他就給這種恐龍取了個名字,叫做馬鳴溪龍。由于楊教授是陜西人,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員因楊教授的口音,誤將“馬鳴溪”聽為馬門溪,從此馬門溪龍便出現(xiàn)在各種文獻上。又因為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建設工地上開山筑路時發(fā)現(xiàn)的,按照雙名法規(guī)定, 又以建設給它取了個種名,所以叫建設馬門溪龍。
物種特征
馬門溪龍有世界上最長的脖子,如果讓它和長頸鹿比,長頸鹿會輸?shù)煤軕K,它的脖子總共有11—14米。馬門溪龍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著,因而十分僵硬,轉(zhuǎn)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著它蛇一樣的小腦袋。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于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龍的頭部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龍生活的地區(qū)覆蓋著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著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隊的馬門溪龍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龍夠不著的樹頂?shù)哪壑ΑqR門溪龍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節(jié),雄馬門溪龍在爭雌的戰(zhàn)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顯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jīng)棘頂端向兩側分叉,背椎的坑窩構造不發(fā)育,4個薦椎雖全部愈合,但最后一個神經(jīng)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于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fā)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節(jié)窩很發(fā)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