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基礎(chǔ)知識鑒別方法
銀錠基礎(chǔ)知識鑒別方法
銀錠是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那么你對了銀錠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關(guān)于銀錠知識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喜歡!
銀錠貨幣價值
綜述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現(xiàn)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采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唐代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zhì)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
宋代
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工商業(yè)也前所未有地發(fā)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chǎn)量和進口量都不高并且當時沒有類似銀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diào)控管理機構(gòu),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一般朝代100 銀錠底面0個錢為一貫,等于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宋史食貨志》及《續(xù)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jīng)濟的發(fā)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
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quán)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靵y。川陜地區(qū)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并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涂賬。
根據(jù)《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于1兩銀子672——1344元)。
明代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zhì)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F(xiàn)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總結(jié)
綜上所述,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jié)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時期2000—4000元。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只存在于朝廷賞賜與會計結(jié)算當中。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mào)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中國用銀作貨幣的歷史由來已久,清代是中國銀錠鑄造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由于地域不同,鑄造工藝流程不同,各地銀錠的器型各異、形式多樣、名稱繁多,現(xiàn)介紹一枚江西五十兩方形銀錠,與同好共賞。
銀錠鑒別方法
銀錠的顏色
白銀的顏色白潤而沉穩(wěn),銀錠氣孔中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銀錠本身色彩為雪白色,老銀錠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們觸摸、氧化等損傷,銀錠已自然生成了一層銀銹和包漿,這種銀銹和包漿的顏色大多為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民間對白銀鑒別銀色有很多口訣,這里介紹含黃銅和紅銅的兩個口訣。含有黃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灰九轉(zhuǎn)青,九五成時色還清”,含紅銅的銀色口訣為“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銀錠的成色(即含銀量)都基本在95%以上,銀錠的顏色除有包漿外,都應(yīng)是雪白色的發(fā)出寶光。市場上出現(xiàn)的渡銀偽錠,其色澤浮而無光,新的時候色澤還亮麗,但氣孔決無多彩的金黃色寶光,時間一久就會露出銅色;市場上的銀鉛或銀銅等合金假錠,新時色澤灰暗、久后有時會呈現(xiàn)出紅、黃、黑色,這是銀中大量摻入紅銅、黃銅和鉛等所致,但仍無雪白色的寶光;市場上低劣的鉛質(zhì)假錠,新時色澤黯淡無光,久后外表變黑色。對用真白銀制作的假錠,由于作假銀錠的時間較短,不可能像老銀錠一樣生成天然的包漿,它的色澤看上去像剛出爐,火氣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側(cè)面,制假者都為了掩蓋這一特征,往往在銀錠身涂上一層化學(xué)藥物,使銀錠表面變成帶黑色或其它顏色的花包漿。
銀錠銘文
銀錠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鏨刻或鑄造在銀錠上的文字,內(nèi)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包括銀錠鑄造
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zhì)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jīng)手的銀錠負責(zé)。正因為這樣,卻成了我們今天鑒別真假銀錠的重要依據(jù)。一是歷代銘文有其特點,各個歷史時代銀錠上的銘文都與當時的貨幣經(jīng)濟緊密相聯(lián),與當時政府用銀為貨幣的歷史相一致,如漢代銀錠銘文字少;唐代的銀錠字開始多起來了;宋金銀錠銘文較以前有了顯著變化,用途也較廣泛,很多銀錠開始注明用途、地點、成色、匠人等銘文;元代用途進一步擴大,有了稅課銀徭役折銀稅等銘文。明代的銘文多涉及稅銀內(nèi)容一般包括地點、時間、用途、重量、工匠、監(jiān)鑄押運官員等;清代和民國時期銀錠銘文變化最大。
銘文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有關(guān)賦、稅、解、貢方面的銀錠屬官錠類,不管這些銀錠是否官爐所鑄(當時官銀有委托銀樓、銀爐鑄造的情況)都是官錠。另一類銘文為銀樓、爐戶、公司、銀行吉語等銀錠,屬商銀類;第三類是以個人的名義,鑄的銀錠為私銀類。目前私銀錠只發(fā)現(xiàn)“考試院院長戴傳賢”一人在西康分金爐鑄造的幾種不同規(guī)格的銀錠。二是銀錠銘文的鏨刻或鑄造方法。我們所見的在模上鑄造銘文的一般在銀錠的底部,屬元代以前的銀錠,這類銀錠銘文目前發(fā)現(xiàn)不多,凡有這類銘文的都十分珍貴。目前見到的大多為鏨刻銘文。鏨刻銘文又分鏨刻陰文和陽文。時間大致以清代雍正時期來劃分,以前的多為陰文,以后的多為陽文。陰文銘文是在銀錠鑄造好后才用鏨子鏨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體上看很不規(guī)則,多筆少畫的事常有,并有代用字、簡筆字的情況,一般沒有名家書寫,這跟工匠的文代水來、鏨刻技術(shù)有關(guān),但卻體現(xiàn)了當時時代特征,如果收藏都看到的老銀錠的陰文不具有這些特征要注意;具有這樣的特征還要用高倍放大鏡細看陰文是否新鏨刻的,新鏨刻的字要傷字旁的包漿,字的包漿也與整個銀錠的包漿不符,如果看到的銀錠整個皮殼包漿被破壞就要特別小心是后鏨刻的字。
下一頁更多有關(guān)“銀錠基礎(chǔ)知識”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