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素材圖片
茶道素材圖片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茶道素材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素材圖片1
茶道素材圖片2
茶道素材圖片3
茶道素材圖片4
茶道素材圖片5
茶道的發(fā)展歷史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yǎng)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fā)展這項事業(yè),也沒有規(guī)范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于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復雜或是過于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yǎng)性的發(fā)明和儀式的規(guī)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chuàng)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y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并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的泡茶禮儀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后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于旁邊。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yōu)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后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于凈心)然后茶師點燃香爐,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于調節(jié)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于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lián)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師將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fā)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后,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于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后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后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于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后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fā)出來,同時又利于蒸發(fā)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致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于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于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后將茶杯放于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后,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聞香杯,雙手端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聞香杯覆于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后將絲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疊,將茶杯放于絲帕上,然后雙手放茶杯于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于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于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后放下。(對于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guī)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后,將茶杯放于自己桌上,眾人靜肅一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一切。
禮盡謝茶——最后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后,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后,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吧。
茶道素材圖片相關文章:
1.茶道海報素材圖片
2.中國茶道素材圖片
4.茶道畫素材圖片
5.茶道的背景圖片
6.茶道的海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