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綜述
大唐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隨著唐帝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和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國的茶香、茶藝,遠播海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綜述,一起來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綜述:唐代茶文化的喝茶方法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嘗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fā),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fā)展,科學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有關。陸羽的《茶經(jīng)》就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恫杞?jīng)》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代禪宗就十分興盛,茶與佛門之間的關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禪宗重視“坐禪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于一境,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的狀態(tài)。所以要求參禪的僧人要“跏趺而坐”、“過午不食”。而茶則有提禪養(yǎng)心之用,又可使饑餓感減輕,所以就選茶作為其飲料。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
“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
唐代僧人所飲的茶有“茶蘇”之稱。《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在臨漳照德寺修行,“時復飲茶蘇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高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世使君》一詩中就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唐代飲茶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jīng)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么藥能這么長壽?老僧說沒吃什么藥,惟一的嗜好是飲茶。
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序繁多,分為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jīng)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xiàn)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綜述:唐代茶文化的簡史
唐代陸羽(733-804)在總結前人經(jīng)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親身實踐,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tǒng)闡述茶的著作-《茶經(jīng)》。這使他成為中國茶葉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茶藝類茶道家。
細觀《茶經(jīng)》,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學屬性,還非常重視研究茶的飲用。如煎茶過程、茶具與水對茶湯質量的影響等,而近代茶葉科學研究者多研究茶樹品種、栽培、加工、貯藏、茶葉內在生化物質的變化等如何把茶生產(chǎn)好的問題,須知好茶還須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顯現(xiàn)和領略茶的魅力。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采摘、制作、飲用進行了細化,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葉,二沸時出一瓢水、環(huán)激湯心、量茶末投于湯心,待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分。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表現(xiàn)在由湯活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yōu)樯倭葵}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如開始認識不同水質對茶湯質量影響,不同沸水程度對茶湯質量的影響,不同產(chǎn)地茶碗對茶湯湯色的影響等。這些均體現(xiàn)了陸羽窮究天地奧秘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陸羽對茶學、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與宣傳,為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使它們具有了科學性與合理性。
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綜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