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精神人生文章
茶道精神人生文章
茶與可可、咖啡并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為世界三大飲料之首。無論國內(nèi)國外每天都有不計其數(shù)的人會飲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精神人生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精神人生文章1
人生如茶
在道家,有這么一說:人生如茶。道家學派的大師們總覺得,人那坎坷艱辛的一生像極了一壺茶。稍微懂點茶道的人都對“頭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乃精華。”有所耳聞,想想涉世未深的少年,茫然無知,對前途滿是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第一次沖泡的茶確實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廉價而缺乏韻味。
正值青壯年的人,有打拼的勇氣,有努力的智慧,有燦比驕陽的精力,有碰壁后的一次次跌倒爬起,這與第二道茶的味道不謀而合。
人到中年,正是豐收喜悅的最佳年華,最值得慢慢品,細細味,茶泡至第三道,才是喝茶的最高境界。
人生和茶,若一定要將人的暮年與茶聯(lián)系起來,我覺得它們的相似之處就是,茶從一棵樹上走到水中,其中更是經(jīng)歷了發(fā)酵、揉捻、焙火、沏制等一系列過程,這與人酸甜苦辣咸兼具的人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唯有不斷地向前才能完成最初的目標,才能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一棵茶樹上的葉子何止千萬,但不是每一片都能成為茶,唯有那些努力吸收陽光雨露,積極生長的才能遇到它的伯樂。人,雖然只有一撇一捺,看似簡單,但只要稍觀一下這世間的蕓蕓眾生,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人生快要結(jié)束時,又有幾人能說自己,無憾無悔呢?一片茶葉尚能隱忍風霜雨雪、無懼炙煮熬煎,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又怎么能渾渾噩噩地浪費這無比珍貴的韶華光陰呢?
茶道精神人生文章2
中華茶道精神和人生美學
一 中華茶道精神
自從當代中華茶文化復興以來,茶文化界有感于日本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分別提出諸多的四字來概括中華茶道精神或茶藝精神。但這些主張僅是現(xiàn)代茶人對中國茶道的理解和闡述而已,并不等于中國古代就有如此豐富的、如此完備的關(guān)于茶道精神的理論。在諸多的研究總結(jié)中,吳振鐸的“清、敬、怡、真”,周渝的“正、靜、清、圓”,張?zhí)旄5?ldquo;儉、清、和、靜”,林治的“和、靜、怡、真”,陳文華的“和、靜、雅”等較有特點,揭示出了中華茶道精神的一些本質(zhì)特征。
今天的茶道是古代茶道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因此,研究茶道精神和美學不能割斷歷史,置歷史于不顧。中華茶道成于唐,繼于宋,盛于明,因此要重視唐宋茶人、特別是鼎盛時期的明代茶人們的觀點,重視對中華茶道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皎然、陸羽、盧仝、趙佶、朱權(quán)、張源、許次紓等人的觀點。今天總結(jié)出的茶道精神和美學要符合歷史上的實際,在中國歷史上能找到淵源。
由于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茶道著作,更無關(guān)于茶道精神的系統(tǒng)論述。古代茶人關(guān)于茶道精神和美學的見解都是散見在詩文或著述中,往往就一個或某些方面作出強調(diào),顯得比較零散。盡管如此,但也有跡可尋。
皎然是中華茶道的開拓者之一,他寫有幾十首茶詩,通過茶詩闡述了自己的茶道理念。他除首倡“茶道”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提出:“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清神、清高、得道、全真,在道家和道教里,得道與全真是同統(tǒng)一的,得道方能全真。清神也即清心,清神、全真是皎然提出的茶道功用。
唐代裴汶《茶述》指出:“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性清、味淡、滌煩、致和。清、淡、和是茶的品性和功用。
宋代,徽宗趙佶精通茶道,崇尚道教,自稱“太平道君”。他在《大觀茶論》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非惶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趙佶強調(diào)茶的清、和、淡、靜、潔、韻的精神和美學,其中明顯帶有道家思想色彩。
宋代蘇軾,亦是著名茶人,嘗作茶詩、茶詞數(shù)十首,更作茶的傳記《葉嘉傳》,頌茶的品德:“臣邑人葉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其志尤淡泊也”。清白、恬淡、淡泊,蘇軾贊揚茶的清、淡品德。
明代,寧王朱權(quán)為避其兄成祖朱棣的忌害,晚而修道,自號涵虛子,臞仙,被道教凈明派尊為真人。作為貴族,其精于茶道,堪與趙佶并駕齊名。其在《茶譜》序中稱:“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nèi)練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其惟清哉!”“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朱權(quán)高揚“清”的茶道精神。
明代周子夫序喻政《茶書全集》曰:“喻正之不甚嗜茶,而淡遠清真,雅合茶理。”淡、遠、清、真乃為茶之精神。
綜前所述,中華茶道精神和美學思想可概括為清、淡、靜、和、真。此五個方面,同時也是茶的基本品性,茶人的精神追求、人格理想。
(一)清
“天得一以清”(《老子》三十九章),“一”者道也,清與道合。首先,“清”的基本內(nèi)涵是明晰省凈,即清潔、清純、清晰、晴朗,這是由“清”字的本義“澄水”引申而來;其次,“清”是指清新絕塵和超凡脫俗的境界。胡應麟曰:“清者,超凡絕俗之謂”(《詩藪》外編卷四);再次,新穎是“清”的另一重要內(nèi)涵,即“清新”之義??傊?,“清”不僅有清潔、清純、清晰、清朗、清新意思,而且有清越、清婉、清遠、清奇、清儉、清簡、清真、清和、清麗等意義。
在茶道活動中,清是基本要求。“茶事極清”(徐勃《茗潭》),“品茗最為清事”(黃龍德《茶說》),“茶神清如竹”(蔡復一《茶事詠》)。不但要求茶清、水清、器清、境清,而且還要求人清、心清。
水清,“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杜育《荈賦》),“自臨釣石取深清”(蘇軾《試院煎茶》),“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趙佶《大觀茶論》)。大凡取清流、清泉,更有取雪水、露水煎茶。“雪水烹茶,味極清冽,不受塵垢,所謂當天半落銀河水也。偶憶入白水山房,得見世外佳景。是時,春雪稍霽,庭敞積素。行眠低地,山白排云。水壓平橋,水流半咽。萬樹梅飛,幽香自媚。方啜茗破寒,消搖閣道。即未能幽冷攝心,頗覺清涼入脾,足洗胸中柴棘。”(費元祿《晁采館清課》)
器清,“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歐陽修《嘗新茶呈圣喻》)。“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蘇軾《到官病倦未嘗會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戲作一詩為謝》)。朱權(quán)《茶譜》“茶架”條曰:“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張源《茶錄》:“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茶道器具必須清潔。
境清,茶道活動的環(huán)境必選擇清幽、清潔、清雅的所在,或松間石上,泉側(cè)溪畔。清風麗日、竹茂林幽。“或會于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qū)︷┰虑屣L,或坐明窗靜牖”(朱權(quán)《茶譜》序),“涼臺靜室,曲幾明窗,僧寮道院,松風竹月”(陸樹聲《茶寮記》)。“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松風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云、宜綠鮮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竹里飄煙”(徐渭《徐文長秘集》)。“明窗凈幾、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書院楚香、清幽寺觀、各泉怪石”(許次紓《茶疏》)。書房茶室建在松竹之間,閑云封戶。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諧。茶煙幾縷,春光滿眼。黃鳥一聲,幽趣無限。山水能蟬脫塵俗之累,霞外清音,幽絕之景,則令人心地清涼暢舒。茶是清心之品,最宜于山林水際。
清,更要求人清、心清,只有心靈之清,才能把握住自然世界之清。“五碗肌骨清”(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故人風味茶樣清”(范成大《謝木韞之舍人賜茶》)。“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也。”(徐渭《煎茶七類》之六茶侶),茶侶皆為清流。通過茶事之清而達到人清、心清,這是中華茶道的追求。
(二)淡
《老子》三十五章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淡”有古淡、淡泊、平淡、沖淡、閑淡、恬淡等含義,本質(zhì)上是倡導一種平淡的人生態(tài)度和審美趣味。莊子不但提出“游心于淡”(《莊子·應帝王》),以淡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且是以“虛靜恬淡”、“淡然無極”為“眾美”之所出。其后,“淡”的思想在中國的人生境界和藝術(shù)境界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諸葛亮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里的淡泊是指一種平和質(zhì)樸的人生狀態(tài),是與那種濃麗華艷的生活方式相對的一種生命態(tài)度。“淡”是生命大徹大悟之后的境況,是一種悟道之心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
淡泊強調(diào)的是樸實自然,但是又要求在平淡中顯出不平淡的一面,即在平淡中顯露出深遠意蘊。因此,淡就是在平實無華中顯示出達到高境界的那種不露痕跡的狀態(tài)。要達到這種平淡之境,無論對于人生還是藝術(shù)都是非常困難的。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因為平淡稍有不慎就會流于干枯、平庸的淡乎寡味。要達到既無雕琢而又有至味的,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境界是頗為不易的。
明人董其昌認為“大雅平淡,關(guān)乎神明”,認為“潛行眾妙之中,獨立萬物之表者,淡是也”,他將“淡”作為藝術(shù)和整個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唯有去掉浮華方能近于平淡,使人生和藝術(shù)達到一種“至淡而不淡”的境界。
淡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清明高妙的境界,“淡”的真正意味。淡不是枯淡無味,而是平淡之中有華采,平淡之中有滋味,讓人覺得余味無窮。蘇軾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在質(zhì)樸枯淡的表面,實著含著豐腴和美麗,昭示出人格精神和藝術(shù)趣味的平淡充盈、余味難窮的境界。它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上的要求,同時也是生命本身的要求。曹雪芹借薛寶釵之口說:“淡極始知花更艷。”平淡之至往往是絢爛之極的結(jié)果,顯得樸素自然,毫無斧鑿之痕。古人把自然平淡看作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至高境界,并以此作為評論和欣賞藝術(shù)的重要標準。
在茶道活動中,淡主要是指環(huán)境的淡雅、器物的素淡,人心的淺淡,水味的沖淡,茶味的恬淡。淡與濃相反,所以反對濃艷、華麗、繽紛。
清人陸次云曰:“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蘇軾說:“發(fā)纖儂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
至淡無味就是一種最高的味,是味之極,味之至。
在茶席和環(huán)境布置中,茶具、鋪墊、插花及茶室環(huán)境,盡量布置得淡雅。就連插花中的花材,乃至花朵都不能選用香氣濃烈、色彩艷麗的材料,而是選用花朵小、色彩素、香氣淡的花材。
從茶、水、器、境之淡,導向人心之淡,這是中華茶道的又一追求。
(三)靜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而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清靜可以正天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樂記》),靜乃人之天性。《莊子·天道》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以水靜照物來形容人心要靜,靜思可明萬理。心在“靜”的狀況下,才能不被世俗欲望所干擾,才能如明鏡般觀照萬物,“萬物靜觀皆自得”。“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宥》),靜以養(yǎng)生。
“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司馬承禎《坐忘論》)。心靜則道居而慧生。
“虛靜”是莊子所提倡的審美心態(tài)?!肚f子·天道》言:“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又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可見,虛靜是萬物之本。以“虛靜”為審美心態(tài),體察萬物,心就會得到“自由”,從而觀照到無限之“美”。
在茶事活動中,靜是指環(huán)境的幽靜,茶事過程中的安靜,茶人的心靜。
“獨飲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施茶耳。”(張源《茶錄》)茶宜獨飲靜品,眾則喧囂。若獨坐書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不覺心靜神清。茶人通過茶事活動,在紛擾的社會中,獲得心靈的安靈。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四)云:“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鮮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shù)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鹿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shù)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卷縱觀之。興到,則呤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啜苦茗一杯。”山靜如太古,汲山泉煮苦茗,讀書觀畫,吟詩撰文,悠然自得。
錢起《與趙莒茶宴》也表現(xiàn)出同樣的意境,“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竹下品茶,蟬噪林靜,言忘無聲,一片靜謐。
靜是修行的入門功夫,也是茶道的追求。茶人通過茶道活動,先求身靜爾后心靜,心靜則智慧生,世事洞明,靜中氣象萬千。
(四)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中華文化重視“和”,“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和”有和敬、和睦、和平、和諧、和合、和順、中和等含義,乃至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茶道中的“和”,主要是指人與人之和敬,人與環(huán)境、人與器具的和諧,物與物間的協(xié)調(diào)。與人和、與物和、與天和、與地和、與自我和,從而達到“物我無二、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不可”(張源《茶錄》)。茶、水、器、火四者相輔相承。器乃土、木、金,茶湯的調(diào)制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調(diào)和。
“調(diào)神和內(nèi)”(杜育《荈賦》),“體均五行調(diào)百疾”(陸羽《茶經(jīng)》),茶有致和的功用。
“中和的此茗”(晁補之《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大塔寺烹茶》),茶性中和。
“惟素心同調(diào),始可呼朋篝火。”(屠隆《茶說》)茶人和同。
通過茶道活動,從茶之和,參悟人茶之和,人倫之和,人天之和。
(五)真
《莊子·漁父篇》云:“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也。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真”即是不事雕琢、質(zhì)直平淡的自然狀態(tài),是大道的體現(xiàn)。
“真”有三層含義,其一是真誠,沒有矯飾,沒有虛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是真情流露;其二是自然。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司空圖這樣描寫“自然”的特征:“俯拾即是,不取諸鄰”。自然的特點是隨手拈來,,不加雕琢。雖對客觀事物進行藝術(shù)加工卻不見加工的痕跡,仍然保持了事物的自然形態(tài)的美的本色,“豪華落盡見真淳”。其三是真性、真道、真德。
在茶事過程中崇尚本真,自然,不事雕鑿,質(zhì)樸無華,返樸歸真。茶人之間講究真誠、坦誠、率直。從茶的真香、真味體悟其自然之性,從而通達大道。
茶有真香、真味,“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文震亨《長物志》)“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朱權(quán)《茶譜》)
二 中華茶道美學
中華茶道美學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屬于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中華茶道美學側(cè)重于審美主體的心靈表現(xiàn),虛靜氣氛中的自我觀照,默察幽微的親切體驗,結(jié)合長期沉淀于事茶人心靈深處的審美情趣。中華茶道美學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學思想,講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簡約之美、虛靜之美、含蓄之美等。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觀念是道家學說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為道家哲學及其美學思想的本質(zhì)之所在。自然之美其本義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經(jīng)人化的自然奉為美的極致。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順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樸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學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協(xié)調(diào)之美和瞬間之美。中華茶道的自然之美,賦予了中華茶道美學以無限的生命力及其藝術(shù)魅力。
(二)淡泊之美
“淡泊”意指閑適、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風微拂,山泉清音,雋永超逸,悠然自遠。道家學說不重社會而重個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隱,不重務實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文人們在飲茶過程當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為他們在藝術(shù)審美上的一種追求。因此這種清淡之風和尚茶之風,深刻影響著中華茶道的發(fā)展,也成為中華茶道美學的一部分。
(三)簡約之美
簡者,簡易也。約者,儉約也。品茶本是人們?nèi)粘I钪械囊环N行為,一種習慣,一種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貴乎簡易,而非貴乎繁難。貴乎儉約,而非貴乎奢糜。我國古代的茶道,歷來奉行尚“簡”、尚“儉”的雅俗共賞之茶風,呈現(xiàn)出不失雅俗共賞的簡約之美。沒有繁難的操作程式,沒有繁褥的禮儀排場。我國茶人們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難。就是說,茶尚簡樸,茶尚平易,愈是簡樸平易之茶,則愈堪啜得茶湯的本味。茶尚儉約,茶尚淡泊。愈是儉約淡泊之茶,則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諦。
(四)虛靜之美
虛者,即虛無之謂也。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靜乃始于虛,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中華茶道美學中的虛靜之說,不僅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也包括外界環(huán)境的寧靜。虛靜對于日常品茗審美而言,是指需仔細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獲得審美感悟。在品茗審美之前,需把心靈空間的擠軋之物、堆壘之物,盡量排解開去,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以及賞鑒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擇器之美、擇水之美、擇侶之美、擇境之美。唯有進入虛靜,心靈世界才得以安寧下來,由茶悟而升華,從而達到一種最高精神境界和藝術(shù)境界。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耐人尋味。晚唐之際,司空圖在《詩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學范疇,并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來形容詩歌的美學特征。對茶道而言,“含蓄之美”特別講究此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中華茶道美學是以文人主體意識為基石而創(chuàng)造的,也是儒釋道三者融合的產(chǎn)物,同樣需要豐富認識以深入社會,抱樸養(yǎng)真以深入自然,從虛靜中感知和悟解審美主體。茶道之美是一種實用的美,是要在茶道實踐中體會并完成的,即在茶道實踐中實現(xiàn)一種人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茶道實踐幾乎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僅僅是為了進行自我人格和情感的凈化升華而已,屬于“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的范疇。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chǎn)生浮躁、庸惰、焦慮、內(nèi)心沖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躍遷,又值經(jīng)濟體制轉(zhuǎn)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jié)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沖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中和的特質(zhì),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美學應反映出現(xiàn)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人倫和諧,其樂融融。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繼續(xù)挖掘傳統(tǒng)茶道美學為當代所用,拋棄其中的糟粕,取其精華。
茶道精神人生文章相關(guān)文章:
4.茶道人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