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香爐品種有哪些
香爐作為兼具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的藏品,有很多品種,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主要的香爐品種。
主要的香爐品種:當代禪藝銅爐
“朱炳仁·銅爐”是當代銅爐造型的典范,采用傳統(tǒng)手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美感和內(nèi)涵。每一件都蘊涵著一種人文理念,每一件都將銅金屬的經(jīng)典氣質(zhì)淋漓展現(xiàn),每一件都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并飽含禪韻。朱炳仁銅藝的禪爐作品不僅器型豐富,而且各種款式精美獨到,以東川精銅為原料,摻入金、銀等金屬,運用朱府百年銅藝打造而成。爐身線條流暢、做工精致、小巧美觀。每一款都有獨特的表面肌理,均采用純手工木炭香灰進行打磨,絕無氣孔、沙粒。香爐色澤柔和、光潔、質(zhì)地細膩、致密、手感潤滑,表面包漿致密,時間愈久,愈醇厚,色澤愈炫麗。朱炳仁銅藝之禪爐,是由朱炳仁獨創(chuàng)的當代器形。
主要的香爐品種:明萬歷青花乳足爐
明代萬歷年間,是明朝衰落時期,政治黑暗腐敗,貴族窮奢極欲,連年天災兵燹,百姓饑寒交迫,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萬歷皇帝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惜征用大量人力、物力,為自己建造定陵。明朝這一時期的瓷器質(zhì)量,也因朝政的無能而每況愈下。
這尊明萬歷青花乳足爐,出自景德鎮(zhèn)窯,是那個時代工藝的典型代表。它直徑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鸚鵡牡丹圖案,枝繁葉茂,畫面構(gòu)思精巧,線條流暢。
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tài),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譽,以花大色艷、絢麗多姿名揚天下。中國人有喜好牡丹之傳統(tǒng),在我國,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俗語道:“谷雨三朝看牡丹。”中原大地處處盛開著雍容華貴的牡丹。唐代詩人皮日休《牡丹》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最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只小蜜蜂來補白,畫面又增添了幾分動感。
主要的香爐品種: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令人愛不釋手。我收藏瓷器近20年,還第一次謀面,可見其珍貴。
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細美觀,螺紋狀雕刻,像燃燒的火把,熱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個山脈錯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頂,正好為13條,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個吉祥的數(shù)字。博山香爐上有四個小洞,當爐腹內(nèi)焚燒香料時,煙氣便從鏤空的“山中”飄逸而出,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它下半部分為盞形托,底為平底,釉面為米黃色釉,不施化妝土,除局部積釉處略厚外,施釉均勻,釉面有不少細小開片。蓋、爐吻合,渾然一體。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主要的香爐品種: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diào)高雅,是我國古代香爐發(fā)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陜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還有人認為這尊香爐可看到唐五代時期,但我覺得在斷代時還需留有余地,畢竟介休窯燒造高峰期在宋代。
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nèi)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只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guī)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瓷先ゴ髿飧哔F,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陶豆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huán)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jù)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xiàn)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于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qū)別,這是稻作農(nóng)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特點之一。高而穩(wěn)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主要的香爐品種:北宋陶蓮花香爐
這尊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里分量較輕,十分罕見。我為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曾遍訪各地古窯遺址,但對這尊香爐出處,無法作出判斷。據(jù)朋友講他從福建與江西交界處購得。從器物底座造型風格來看應該是北宋中期的東西,但當時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產(chǎn),“秦磚漢瓦”的陶器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絕大部分地方已不再生產(chǎn)陶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實實在在的陶器香爐,讓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jié)一體的三層臺基,比例得當,沉穩(wěn)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香爐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教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guān)系。自東漢佛教流入中國本土后,蓮花已與佛教結(jié)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征與圣花。
人們在翻讀佛經(jīng)典籍時,常常會見到佛經(jīng)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蓮子串成的。
蓮花,據(jù)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我國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蓮花,與梅、蘭、竹、菊等相比,蓮花具有更為豐富、更加復雜的文化內(nèi)涵。蓮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實用功利、佛教佛性與修行、理學人格修養(yǎng)等四個方面內(nèi)容中具有特別的意義?!豆旁娛攀住分杏性娫疲?ldquo;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南朝樂府民歌》云:“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這些詩歌的意境高遠,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令人回味無窮。人們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領(lǐng)略到“紅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蓮花香爐,可見它的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統(tǒng)天下之中,這尊陶器蓮花香爐,可謂獨領(lǐng)風騷。
主要的香爐品種:明代漆器大香爐
香爐,是古代一種鼎爐形器物,舊時廟堂里的香爐大多為銅、鐵鑄成,有些器型較小的香爐是用玉、石、陶、瓷、木、銅等制成,置于幾案,實用、觀賞兩相宜。有蓋之香爐,可內(nèi)置香料,點燃后,香霧煙氣自蓋孔中裊裊升騰彌漫,時聚時散,給人以無限之遐想。
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綜觀整個寶爐,外形簡練,制式大氣,簡約而不簡單、古拙而不粗陋、空靈而不空洞。浮雕神龜臉面為泥金工藝,細部刻畫精致古樸,瑞獸動態(tài)傳神,爐蓋上那昂首長嘯、蓄勢待發(fā)的龍馬,充滿力度和動感。靈性之氣充溢全爐,尤其是爐身的外表黑漆、朱砂襯底描金,漆面光潔如新,髹漆技藝非常講究,色彩沉著瑩潤,包漿厚澤。
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gòu)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系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寓意。孔穎達疏引,《尚書中侯·握河記》稱“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尚書·洪范》:“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據(jù)孟河中躍出的龍馬背部的圖形畫出了八卦,而禹根據(jù)龜背上的“文”成就了“九類常道”進而造福于黎民。落地漆器香爐是明代廟宇、宗祠、殿堂置于室內(nèi)的重要禮器,當重大祭祀活動舉行時,它莊重地矗立在顯赫位置,縷縷青煙從爐蓋上的龍馬高昂頭部張開的嘴中徐徐吐出,煙氣祥霧繚繞空中,神秘而又莊嚴……物換星移幾度秋,滄桑巨變?nèi)f木春,明代的廟堂各地或許尚存一二,但舊時廟堂里諸如漆器香爐這樣的大型禮器已所存無幾了。